
編者按:本文來自編者按:本文來自36氪A16z編者按:本文來自
編者按:本文來自
36氪
,譯者神譯局尺度;原文來自
,作者D'Arcy Coolican,Odaily經授權轉載。
“網絡效應”,是互聯網時代許多重要項目的基礎,隨著越來越多的人使用網絡,網絡對用戶來說,也會變得更有價值。但現在,這一定律似乎不夠用了。有許多成功的公司,在發展的過程中看上去沒有“網絡效應”,然後之後一夜之間具備了網絡效應,這背後就是“隱性網絡”在發揮作用。
在互聯網時代,許多最重要的項目——從維基百科到Facebook和比特幣——都以“網絡效應”為基礎,即隨著越來越多的人使用網絡,網絡對用戶來說,也會變得更有價值。
因此,我們已經變得非常擅長分析和評估網絡效應。在降低客戶獲取成本、增加流動性,以及提高留存率方面,用於識別強大和持久的“網絡效應”的指標,似乎已經相當完善了。
對於許多類型的公司來說,這些是真實有效的。使用這些工具,可以很容易地將標準的市場、支付網絡和許多社交平台進行區分與分析。
但對於許多公司來說,這種傳統的框架也確實不起作用。
有許多公司具有(或將具有)強大的網絡效應,但不適用於這些分析指標,它們的數據也無法幫助你衡量、追踪甚至識別它們。
但它們的網絡效應是真實存在的,只不過是深藏不露的。
那麼,這又有什麼關係呢?
具有網絡效應但看起來不具備網絡效應的公司,都是未經打磨的鑽石。
因為它們的關係網絡很難衡量,所以在短期內它們往往得不到重視,而在長期內卻會爆發出強大的能量。
同樣地,最好的創業想法,也是一開始聽起來很糟糕的好想法——因為顯而易見的好想法都被挑選出來了,而且競爭異常激烈——那些具有最強大的網絡效應的公司最終之所以那麼強大,正是因為它們最初似乎沒有強大的網絡效應。
擁有“似非而是”的網絡效應,可以創造獨特的優勢,從而為公司的長期成功奠定基礎。
最重要的是這將如何影響競爭格局。
如果從數量上來看,早期網絡的價值並不明顯,那麼這些團隊和市場就會得到較少的關注,試圖開發類似產品和相似網絡的模仿者也會減少。
這會給創始人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以一種高效、可持續和可防禦的方式來開發產品和建立網絡。
想想看,如果在競爭到來之前,網約車公司或外賣公司有多年時間來建立自己的網絡(以及競爭優勢) ,它們可能會是什麼樣子。
雖然隱性網絡有其獨特的優勢,但它們也有各種挑戰:用網絡效應理論而不是數據來籌集資金更加困難,融資時間範圍通常更長,更加不確定,而且網絡效應的最終強度可能非常模糊。
那麼什麼是隱性網絡呢?這裡有三個例子。
1、慢速網絡(Slow networks)
慢速網絡,是指從創建網絡到網絡價值開始顯現之間存在的時間延遲。
慢速網絡中的產品,通常使用循環很長或者使用不太頻繁等特徵,從而削弱了網絡效應。與快速網絡相比,人們往往會低估慢速網絡的價值,因為它帶來的好處並不是立竿見影的。
就算公司本身正在快速增長,慢速網絡也可能需要數年的時間才能顯現出它的網絡效應及其價值。事實上,當下一些發展較快的公司擁有的也是慢速網絡。
快速網絡vs慢速網絡
以Lambda School為例,這是一個全棧教育平台,也是當今增長最快的創業公司之一。它提供了一個基於收入分享(Income Share Agreement)的編程學習項目,並努力幫助學生在畢業後找到工作。
理論上,很容易理解Lambda School的網絡效應:隨著他們招到更多(更好的)學生,他們應該能夠:
(1)找到更多希望僱用Lambda畢業生的雇主
(2)建立一個更深的Lambda校友網絡,讓應屆畢業生可以依靠、學習,並獲得工作機會。
這個飛輪帶來了更多、更好的學生進入漏斗頂端,也帶來了更多、更好的雇主。
這麼看來,網絡效應大獲全勝,對吧?
但是,Lambda是一個為期30週的項目,畢業生可以在那裡找到工作。假設雇主需要額外的幾個月時間,來判斷他們的首個Lambda畢業生是否是一個好的僱員。
到目前為止,這已經用了將近一年的時間來完成這個單一的循環。
然後,如果一位潛在雇主了解到了某個學生的履歷,並想要去僱傭他。但還需要等幾個時間讓他學習完成才能僱傭他,這個時候,距離整個循環結束、其他雇主看到Lambda的價值,還要過7-10個月的時間。
所以,Lambda的網絡效應帶來的價值開始顯現,需要數年時間。這就是慢速網絡發揮作用的邏輯。
Lambda創始人談到了網絡效應在教育中的作用
慢速網絡的優勢在於,一旦建立起來,通常很難被取代。頂尖的大學花了數百年的時間來建立網絡效應,儘管時不時都會有人預測它們將會消亡,但這些網絡效應似乎並沒有顯示出任何減弱的跡象。
另一個慢速網絡的例子是社交貸款。當我和我的聯合創始人創辦社交借貸平台Frank時,我們認為它會產生強大的網絡效應。
我們建立了一個人們能互相借貸的關係網絡,每個用戶在平台上聯繫的人越多,這個平台就越有價值。
網絡效應顯而易見,對嗎?
但因為藉款頻率相對較低(我們的用戶大約每三年一次),因此,從一個節點被添加到網絡中,到其為其他用戶帶來價值之間,有多年的滯後。三年對於一個創業公司來說,可能是一生的時間。
當我們在“播種”的時候,我們緩慢的網絡建設,意味著我們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在幾年內生存下來,以便看到它們“開花”。
借貸和教育行業的網絡,通常都是慢速網絡,但它也可以很容易地應用到其他領域,比如招聘、醫療或房地產,這些領域的反饋週期很長,而且用戶的使用頻率也很不規律。
與其說測試慢速網絡效應是否存在是一門科學,不如說其是一門手藝。
但是,儘管很難用正常的網絡效應指標來衡量,它很有可能具備慢速網絡效應。可以用兩個維度來測試:
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就值得深入研究一下。
(1)是否具有網絡效應的所有特徵(例如,隨著節點增多,產品更有價值)
(2)產品週期是否很長或用戶量未充分飽和。
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就值得深入研究一下。
一旦你發現了一個慢速網絡效應,重要的是每個人——創始人、員工、投資者、用戶——都要有耐心和必要的資源,讓這個網絡成長並發揮作用。
之所以具備慢速網絡的公司經常失敗,不是因為網絡效應不存在,而是因為公司不能堅持足夠長的時間來讓它們發揮價值。
2.1、未完成的網絡(Unfinished networks)
未完成的網絡是指,因為一個產品功能或戰略決策,導致網絡暫時不完整。不過,當網絡最終完成時,網絡效應會立即顯現出來。
一個未完成的運輸網絡
和慢速網絡很像,未完成的網絡也會抑製網絡效應,但它們不會出現在任何分析或指標中。
OpenTable,就是一個未完成網絡的成功範例。在發展早期,OpenTable看起來更像是一個普通的SaaS企業,而不是一個具備網絡效應的企業。
餐廳每月給OpenTable支付200美元獲取在線預訂座位的支持,並將OpenTable的插件嵌入他們的網站上。
看到這裡,你肯定會感覺這是一個非常直接的網絡效應,並沒有發現什麼網絡效應,對吧?
隨著OpenTable囊括了更多的餐廳,它也為自己創造了一個機會,成為了用餐者最容易發現餐廳的地方。
一旦囊括了足夠多的餐廳,他們就可以投資開發麵向消費者的產品,比如網站和幫助消費者尋找餐廳的應用程序。
這樣以來,他們就完成了網絡。更多的消費者帶來更多的餐館,更多的餐館帶來更多的消費者,這也就意味著更強的網絡效應。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OpenTable成立後的前五年,主要集中在簽約餐廳上。需要任何一個社區都有10%的餐廳,才能成為一個消費者覺得好用的產品,然後才能完成這一網絡。
在OpenTable發展早期,如果只看其表面的網絡效應,就會因為樹木而錯過森林。
當然,挑戰在於未完成的網絡常常無法完成。創業公司的墓地裡,擠滿了以為可以完成網絡但沒有完成的公司。
在供需關係中,當網絡需要完成的部分是供應部分時,情況尤其危險。因為大多數企業和員工會註冊任何能給他們帶來業務的東西。
因此,了解你已經建立的網絡包含哪一部分以及完成整個網絡的難度,是至關重要的。
關鍵變量在於,網絡尚未完成搭建的一端是否存在“緊急”的需求?用戶是否願意使用你的產品完成這一需求?他們是否在盡力幫你完成網絡?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你很可能擁有一個“未完成網絡”。
2.2、限流網絡(Throttled networks)
限流網絡是指,產品功能或戰略決策實質性地限制了網絡的規模或用戶參與度,從而掩蓋了網絡效應的強度。
這與未完成網絡的很像,因為兩者釋放出來的信號都很微弱。不過,未完成網絡是缺失了一個關鍵部分,限流網絡則是完整的,但是有限制。
就像一個未完成網絡一樣,限流網絡似乎具有有限的網絡效應——直到突然之間,它不再受到限制。
管理層人員的社交網絡就是一個例子。 Chief,是一個女性管理層社交網絡平台。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世界青年總裁組織(YPO)(譯註:是一個由年輕總裁和高級管理人員構成的全球商業領袖組織),但它關注的是高級管理層中的女性。
它仍然處於發展的早期階段,其成員的主要:
(1)每月與同儕們一起,參加一次輔導課程或小組討論;
(2)參加一系列沙龍活動和交談。
顯然,他們在努力建立一個強大而有價值的網絡。隨著更多有資格的女性加入,社區變得更有價值。但如果你用傳統的標準來衡量,你很難發現它的價值。
在具有網絡效應的企業中,你會看到獲客成本(CAC)下降。但因為Chief現在有意限制其會員資格,他們會審查並確認每一個會員的資質,候補名單很長。因此,獲客成本並不能很好地反映出網絡效應。
你可能也希望網絡效應會增加用戶參與度,但是他們的參與模式,目前固定在每月一次的小組會議上,所以沒有增加參與度的機會。
你可能想從申請人或會員的質量中,或者參考公司的淨推薦值(Net Promoter Score,NPS)中尋找一些重要的指標,但這些指標可能是模糊的、不完善的。
短期來看,Chief似乎不存在網絡效應。但長遠來看,他們可能會通過增加參與機會、隨著網絡價值增加而提高定價,甚至建立更深層次的會員群體來釋放網絡的價值。
網絡效應的最終表現,將取決於創始人認為什麼對他們的產品最有效,並且做到這一點並不需要公司費很大努力。
在某種程度上,Facebook早期也是一個限流網絡。最初的用戶必須有一個哈佛大學的電子郵件地址才能加入。
然後要擁有後綴為.edu的電子郵件地址,最終才是其他所有人。這符合限流網絡的定義。
雖然Facebook 沒有限制在人們在網站上的參與(這使得網絡效應更加明顯) ,但它確實有意限制了網絡的範圍。
這是限流網絡和“專用網絡”的一個重要區別。在某種意義上,限流網絡只是暫時規模較小,價值主張可以支持一個更大的網絡,只是現在還不行。
相比之下,依賴於排他性的社交網絡——像Raya這樣的約會應用,或者像Soho House這樣的會員俱樂部就是其中的幾個例子——它們的網絡效應往往有一個上限。
有時,限流網絡是創始人有意的決策、臨時在技術或運營方面對業務進行限制,或者是短期的監管控制,使網絡保持在較小的規模上。
有時,網絡規模小並不是有意為之,而在於執行不力或技術薄弱,使網絡受到限制。
如果限製網絡的因素可以得到解決,這通常是好跡象。表明網絡遠比它看起來的更有價值。
判斷一個網絡是否是一個具有強大網絡效應的限流網絡,測試方法相當直接:如果約束(如價格、網絡增長、參與度等)的一個放鬆,將會發生什麼。
如果答案是正面或中性的,那麼它可能就是一個等待解除束縛的網絡。
3、潛在網絡(Latent networks)
這一網絡,又名“為網絡而來,為工具而留”網絡。
有很多公司,在構建網絡之前就已經開發了工具或產品。 Delicious或Instagram就是“為工具而來,為網絡而留”公司的典型範例。
但也有一些公司在開發實際產品或工具之前就建立了網絡。可以把這看作“為網絡而來,為工具而留”。
這些公司可能會特別強大,因為沒有人知道它們正在做什麼,知道時往往為時已晚。
這個網絡的概念是,你從建立一個像網絡的社區開始,用戶之間相互交流、參與,並且通常為彼此創造價值。最終,引入一個能夠催化或放大網絡的運作方式的產品。
在這個產品推出之前,沒有任何東西能夠衡量網絡效應或商業化的東西,所以很難真正看到這些網絡背後的力量和潛力。
這是精明的遊戲開發商多年來一直遵循的策略。即使在遊戲測試之前,他們也會建立一個Discord服務器來幫助遊戲玩家建立社區和網絡。
最重要的是,這確保了遊戲發佈時有一個充滿活力的生態系統。這在社交遊戲中很重要,因為有其他玩家可以極大地改善遊戲體驗。
Hypixel 和Phoenix Point 就是兩個範例,他們從建立社區開始,這些社區最終成為(或將成為)遊戲中的網絡。
這些潛在網絡是最難預測、最難實現的“隱性網絡效應”。通常情況下,這些社區參與者實際上只是產品的受眾,而不會形成潛在網絡,這意味著用戶從中心節點而非網絡中獲得價值。
當社區參與者只是受眾時,工具或產品的發展過程更像是一個線性業務——比如一個直接面向消費者的產品——而不是一個網絡。
區分一個業務究竟是沒有產品的網絡,還是擁有受眾類型的參與者非常困難。許多知名創業者都相信,他們有一個人們想要互相參與的網絡,但後來才意識到,他們真正擁有的只是一群想了解自己心目中偶像的受眾。
那麼,如何判斷一個也有是否具備等待激活的潛在網絡?就兩個維度:一個是網絡的參與特點,一個是受眾的消費。看看在網絡中,用戶是相互參與還是只參與中心節點。
可以試著自問,當有新人進入這個社區時,誰會獲得額外的價值。如果是所有(或者至少是一些)社區成員,那麼它就具備網絡效應。如果只是中心節點,那麼這位新人可能就是一個受眾。
4、隱性網絡就是隱藏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