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4日,BM發文談論選舉規則設計的思路。文中,關注如何擺脫帕累託法則下的二八分佈,如何避免規模經濟帶來的集中問題, 如何通過機制設計,讓選舉結果分佈更為去中心化,避免區塊鍊網絡被極少數人所控制?
制度設計的演化
BM 一文核心思路在於:用多重規則設計,來避免單一規則引起的集中化傾向。這一思路會有效麼?你怎麼看?
其中涉及到的問題甚多。
治理的設計與規則演化並不容易,我們很難期待萬能藥,也未必能夠在短期內得到想要的答案。包括BM的構想在內,也只是可能的思路之一,EOS 網絡作為治理型區塊鏈(Governance blockchain)的代表性項目之一,其治理改進,也並非一朝一夕。
看得見問題,卻又保持耐心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往往考驗社區的智慧。
BM文章略長,也看到了多個翻譯版本,想來想去,就不再做重複事情了,而是用導圖方式,列出來BM 文中的重點問題和思路。幫助沒時間去讀的朋友,也多少有個概念。
感興趣看翻譯版本的,可以看看:
EOS Cannon 翻譯: Dan的新文章:擺脫帕累托分佈原則下的去中心化
帕累托原則:各類共識機制都難以避免
PoW機制
比特幣礦池集中情況:
PoS 機制(包含DPoS 機制)
儘管在區塊鏈(如EOS)上可能有“21個”BP,但它們可能由少數團體出。
綜上所述,BM認為,無論是PoW,還是PoS、DPoS,如果是單一規則下,難以避免帕累托分佈。
EOS 區塊鏈的問題和解決思路
BM文中談到了亞洲社區對EOS的控制問題。
兩類問題:女巫攻擊,與規模經濟問題
女巫攻擊,是指的就算設定了一票一投,也可能會讓作弊者將資源分散至多個賬號,然後進行投票。
建模
建模
在對DPoS 機制建模時,採取了極端的保守假設:假定BP得到的票都是自己所控製或間接控制的票的情況下,如何避免網絡被單一主體壟斷?
核心思路
核心思路
經過上面的討論,我們終於到了解決思路的部分。
設計規則
這部分需要多花一些時間解釋下。
BM 的設想,是採用了分組的方式,將前21個BP的名額,分成了四組,即8 + 8 + 3 + 2。然後,每組,按照不同的規則來產生對應的BP。
上面圖片中,列出來了各自產生的規則。當然,這部分規則還是有待完善和修改的,BM僅僅提供了自己一個初步的原始思路而已。
如下分開列出來不同的規則。
1. 基於RAM的投票權重
2. 基於質押時間的投票權重(幣齡設計)
3. 基於代幣銷毀速率/永久鎖幣的投票權重
這裡,假設了一個銷毀速率,是一種土豪式的獲得出塊資質的玩法:假設預計永久鎖倉十萬EOS,如果銷毀所用的時間越短,則平均的銷毀速率越快,則相應值越高。 (僅為個人理解,供參考)
不得不說,BM的腦洞真不小。
4. 現行的基於抵押的投票權重
獎勵不投票用戶
不同規則的組合
投票過程
BM 設想採取選舉團制度,由網絡選出來100名代表,然後,採用許可投票制,一票一投的方式,選出來前21名。
這部分細節欠奉,例如,如何讓網絡選出這100位個體?如何實現?除了複雜性之外,其他的算法問題是什麼?
小結
小結
小結
首先,為免若干標題黨媒體的誤讀,BM也在文末說明了:這篇內容純粹是個人想法,供社區參考,不代表B1的觀點。
其次,文中所述,並非BM心血來潮,結合此前在電報群等處的討論,可以看出經過了長久思考。但是,也僅僅是BM一己之見,未必合適,未必正確。治理機制的進化是個漫長過程,涉及到多方動態博弈,也涉及到社群價值觀的遷移嬗變,更不用說不同社群之間的理念分歧了。 EOS的探索,將會為DPoS乃至區塊鏈行業提供豐富的先例和素材。
最後,BM設想方案的核心在於用多種不同的規則來平衡單一規則下造成的帕累托分佈狀況,是否可行,還有待理論和實踐檢驗,擅長數理建模的用戶,也可以根據這一思路去做下模擬,是否能夠有所發現。
儘管未必贊同BM所提出的幾種分類方式,不過,也可以從這種多元組合的思路出發,嘗試構想不同的投票規則組合,以期提升EOS網絡的安全性,避免投票目的過度集中。
治理難題,非一朝一夕之間可解,食得鹹魚抵得渴,不妨多點耐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