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vs. 華爾街:Libra 只是漫長血戰的開始
Moni
2019-06-23 08:03
本文约2297字,阅读全文需要约9分钟
Libra 直接刺激了大型金融公司的商業模式——貨幣流動。

本文來自Medium,原文作者:Akshit kawatra

Odaily 譯者| Moni

Odaily 譯者| Moni

本文來自

,原文作者:Akshit kawatra

Odaily 譯者| Moni

Odaily 譯者| Moni

馬雲曾說過:“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

實際上,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科技行業一直在研究、分析金融行業缺乏技術進步和低效率問題,也導致出現了一個全新的行業新詞——“金融科技”(FinTech)。金融科技是一個能夠獲得金融和科技行業同時支持的生態系統,其中科技公司可以探索多樣化的金融服務,金融公司也可以利用技術來填補用戶體驗方面的空白。

現在,這種“金融”與“科技”的行業結合已經出現了不少成功案例,比如:

1、蘋果和高盛在美國推出的AppleCard;

2、Transferwise(國際匯款服務提供商)和法國第二大銀行BPCE Groupe 在歐洲推出了低成本國際轉賬服務;

1、金融科技初創公司Plaid 以27 億美元的估值完成了一筆2.5 億美元的融資,參投方就包括高盛和花旗銀行;

二級標題

2、即時通訊服務平台Symphony 獲得了高盛、摩根大通、富國銀行、美國銀行、花旗、瑞士信貸、德意志銀行等多家金融巨頭的支持,“對抗”彭博終端;

但是,上述這些投資案例、以及整個行業都需要注意的其實是金融行業巨擘(Big Finance),鑑於其擁有覺得政治和金融影響力,大型金融公司對使用Google Pay、Apple Pay、AppleCard、Amazon Card 等產品表現出了極大地耐心和寬容,他們甚至以尊重和謙遜的態度互相“打招呼”,並試圖建立合作夥伴關係。這是為什麼呢?答案很簡單,因為之前的這些金融科技產品都沒有觸及到大型金融公司的核心利益。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在Facebook 推出Libra 加密貨幣之前,谷歌和蘋果兩家科技巨頭就分別通過Google Pay和Apple Pay 嘗試過對抗大型金融公司,但他們所做的一切並沒有觸及到銀行的核心利益,只是想要規避、或是繞過交易費用來削減銀行利潤。結果就是,銀行授權的信用卡仍在使用,而且“必須”要通過由維薩卡(Visa)和萬事達卡(Mastercard)網絡提供支持。即使是全球最大的區塊鏈公司之一:Ripple,他們的商業模式其實也是和金融機構相互依賴,加快國際匯款速度和效率,並不會消減交易費用。

二級標題

Facebook 與穀歌和蘋果完全不一樣。

Libra 協會最初的27 家創始會員需要提供1000 萬美元才能成為Libra 加密貨幣網絡節點,但你會發現這27 家創始會員裡沒有一家銀行,其中之所以會有維薩卡、萬事達卡、PayPal 等其他支付金融機構,是因為Libra 仍然需要信用卡網絡基礎設施提供商來支持他們的交易。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事實上,銀行已經開始反擊了

荷蘭ING 銀行此前和Facebook 有過接觸,但他們很快便決定反對Libra 加密貨幣;而花旗銀行則表示,在Libra 白皮書發布之前從未與Facebook 進行過任何交流。花旗或高盛這樣的傳統金融巨擎基本上都認為Facebook 的Libra 加密貨幣是一種瘋狂的想法,因為他們覺得Facebook 想把Libra 打造成一種與美元和歐元競爭的加密貨幣。

那麼,銀行會如何反擊呢?一些業內人士懷疑銀行有可能會做下面幾件事:

Moni
作者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