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本文來自31QU(ID:blockchain31)編者按:本文來自
編者按:本文來自
編者按:本文來自
,作者小萍,Odaily經授權轉載。
Telegram終於要面向公眾發售了。
不過,Telegram這一次是採用的lEO模式,在加密貨幣交易所Liquid上架,向有限國家的用戶限量發行。
根據Liquid官方信息,即時通訊應用Telegram代幣GRAM,將於(UTC 時間)7月10日上午8點開始在加密貨幣交易所Liquid上獨家首發。
作為獨家首發平台,Liquid也將給平台用戶讓渡一系列福利,持有Liquid平台幣QASH的用戶將獲得更多折扣,持有平台幣QASH越多,折扣力度更大。
有意思的是,這次公開發售,似乎並沒有直接與Telegram官方達成協議,而是由一家亞洲最大私募買家發起。
“而之所以選擇Liquid,是因為它是合規的交易所,能夠保護用戶,”Gram Asia創始人Dongbeom Kim補充到。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混亂失控的二級市場和李鬼騙局
的確,合規很重要,特別是對於局面混亂的加密貨幣行業來說,而Telegram,又屬於這個行業中的頂級明星項目,於2018年打破區塊鏈融資記錄。
Telegram,是史上募集資金最多的區塊鏈項目,加上頂級投資人的加持而備受關注,而原計劃的公開銷售取消之後,讓散戶投資人更加“飢渴”想要上車,想要從中分得一杯羹。
有需求的地方就有市場,這給了那些詐騙犯提供了機會,場面一度失控:二級市場的繁榮和拋售,假冒李鬼網站和詐騙橫生,多人上當受騙,讓這個備受矚目的項目蒙受污點和質疑。
Telegram於2013年由Durov兄弟創立推出,為隱私和安全而生,免受政府審查監視而為人熟知。
2018年1月和3月,Telegram分別通過兩輪融資成功募集了17億美金,包括紅杉資本、Benchmark、KPCB在內的頂級風投和國際投資機構都有參與。
根據最初白皮書的計劃,本是計劃向私人投資者和公眾分別出售6億美元,一共籌集12 億美元。
然而,憑藉2018年上半年加密貨幣市場牛市的東風,這個額度提前而且超額完成了。而且,為了規避美國SEC對ICO項目監管所帶來的法律問題,在2018年4月,Telegram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宣布取消面向公眾的lCO。
取消了lCO,最直接的結果就是,普通人再也無法投資這個代幣了。
然而,錢多的項目,騙局從來不缺席。
作為最大的加密貨幣社群聚集地,點對點加密即時聊天應用Telegram涉足區塊鏈領域具有先天的優勢,加上頂級投資人的背書,史上最大募資項目等光環加持,導致公眾對Telegram的預期和需求到底非常旺盛。當時需求到底有多旺盛?看看為“需求”而生的各類李鬼網站和騙局可知一二。
2018年2月28日,一家名為Telegram Open Network Limited的公司在英國以Telegram創始人Pavel Durov名義註冊,對外稱
實收資本
11.3億美元,隨後被Telegram官方推特打臉,稱其完全是騙子公司。
此外,一系列Telegram的李鬼網站也相繼上線,根據Coindesk的統計,截止2018年3 月,至少出現9家以Telegram lCO的名義進行詐騙募資的網站。
佼佼者之一,是一家域名Gramtoken.io的網站。在短短兩週內,騙得超過500萬美元的資產。而其為了獲得投資人的信服,複製粘貼了包括項目路線圖、團隊成員等在內的官方白皮書中的大量內容,看起來真的是如假包換。
另一家域名為Ton-gram.io的詐騙網站,其關聯網站的相關錢包地址顯示,詐騙了30,000美元的以太坊,受騙者超過70人。
面對這些層出不窮的李鬼騙局,這些盲目尋求上車機會的投資人,自然是啥也沒撈著,白白損失了財產。
這樣的交易不在少數,很多TON的早期投資人以不同價格在二級市場中出貨變現,並且還出現了專門撮合買賣交易的掮客,他們從中也賺了不少錢。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又一次出貨套現
取消面向公眾的lCO,雖然避免了來自監管方面的審查和壓力,但是,Telegram後面的路走得併不順暢。
面對二級市場紛紛出貨套現,場面曾一度失控。
根據一位消息人士透露給TechCrunch的消息,Telegram官方對此是知情的,但他們沒有採取任何行動,官方也沒有出面,原因在於,加密貨幣市場中的現行法律監管處在一種模糊不清的灰色地帶。
有意思的是,最近這次Gram上架交易所Liquid,以IEO模式首次向有限公眾發行,仍然不是官方的出貨,而是由亞洲最大的私募買家Gram Asia組織。
這不由得讓人懷疑,這或許又是一次二級市場中的買家出貨套現?
根據官方公佈的消息,Gram Token正式上線分發時間為2019年10月31日,在TON Network上線之後,本輪銷售的Gram代幣將在未來18個月的時間內向投資者解鎖發放。
Gram的解鎖分為4個階段:TON網絡上線後3個月釋放25%,6個月後釋放25%,12個月後釋放25%,18個月後釋放25%。
那麼,趕在10月份全面上市之前,私募買家出貨套現確實是一筆不錯的買賣。
根據Cointelegraph報導,一位Telegram消息人士對此次IEO表示質疑,“Liquid出售Gram代幣和官方一點關係都沒有。”
“不是這樣的,”Liquid首席執行官Kayamori表示,並宣稱,這是官方計劃的一部分。
顯然,這是非常奇怪的一種現象。即使放在“沒有什麼不可能的”幣圈,在銷售代幣時得到來自官方的背書通常也是慣例。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逐漸加大的監管壓力
對於區塊鍊和加密貨幣來說,開放自由的市場,聽起來似乎很美好,但硬幣的另一面是,監管的缺位,現行法律界定的模糊,導致加密貨幣市場呈現出一種極度混亂的局面。
正因為如此,這個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加密項目,一度出現繁榮的二級市場和眾多李鬼騙局,導致一度混亂失控。
隨著最近美國SEC對加密貨幣的監管逐步趨嚴,也給這些項目帶來相當大的壓力。
2019年6月4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宣布起訴加拿大加密貨幣公司Kik,指控其於2017年通過ICO的形式出售價值上億美元的未註冊證券,認為“此舉Kik剝奪了投資者的合法知情權,並阻止投資者做出明智的投資決定。”
根據SEC發布的一份法庭文件顯示,美國SEC認為,即時通訊應用Kik在資金耗儘後,於2017年通過ICO向美國投資者籌集了超過5500萬美元的資金,稱“目前Kin代幣的交易價格僅為當時公眾投資者支付的價值的一半。”
這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
沒錯,當年Telegram進軍區塊鍊和發幣,也被質疑是藉區塊鏈概念發幣之名,行彌補Telegram財務虧空之實。
專注於隱私和獨立性的Telegram,擁有2億活躍用戶,每日發送消息數量達700億條,是最受歡迎的即使通訊應用程序之一。
儘管Telegram擁有數千萬用戶,但它卻沒有商業模式,因為創始人篤信“快速安全的消息傳遞也是100%免費的。
Telegram曾對外宣傳其沒有盈利的打算,永不銷售廣告,不接受外部投資,也不會被收購。
然而,日益增加的成本卻給團隊帶來了沉重的財務壓力。
根據CRV風險投資人Justine Moore和Olivia Moore透露,2017年,Telegram在服務器費用、用戶驗證、安全性和員工工資方面虧損了7000萬美元,對此,官方表示,如果出現資金不足的問題,將會考慮在產品中加入適量的付費功能,以此來彌補基礎設施的開發和開發人員的工資。
2017年下半年,在火熱的區塊鍊和ICO東風下,Telegram宣布將於2018年推出TON,一個“快速,可擴展和用戶友好”的區塊鍊網絡。
可以想見,在發生美國SEC起訴Kik事件之後,Telegram的壓力有多大。即使出現私募買家出貨套現,官方也是能不出面就不出面,最好是不要牽涉到法律糾紛當中,避免陷入Kik同樣的麻煩當中。
事實上,Kik被美國SEC起訴,並不是體現美國SEC監管壓力逐步趨嚴的唯一事件。
6月11日,美國加密貨幣交易所Bittrex官方宣布,從6月21日開始,將不再為美國用戶提供包括QTUM、GTO、DNT、STORJ、FCT 等在內的32種加密貨幣,國際平台Bittrex International和其他國家的用戶不會受到影響。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質疑
質疑
質疑
質疑
明星光環加持和頂級投資人背書的Telegram,仍然面臨不少質疑。
雖然流量巨大,但是仍然有很多人不看好它發的代幣,質疑其底層技術的可行性,以及項目估值過高。
根據官方計劃,Telegram Open Network旨在通過Telegram結合區塊鏈,在聊天工具的基礎上建立一個包括TON 存儲、TON App Store 服務、TON DNS和TON支付在內的去中心化的應用程序生態系統。這些功能整合起來可以滿足大部分人日常生活的需求,只需要安裝一個Telegram,從通訊到支付、從上網到娛樂應有盡有,基於去中心的區塊鏈能滿足對隱私的一切需求。
加密貨幣基金Pantera Capital的分析師認為,Telegram的白皮書在底層技術方面的解釋特別蒼白無力,這個平台是否能成功開發都是個問題。
另外一種觀點認為,短短時間融資17億美金,高達2000億美金的估值實在是太高了,光靠發幣根本撐不起這個估值。
融資17億美金是個什麼概念呢?
10億美金的融資,Uber花了5年,而Facebook花了7年,而Telegram 17億美金的融資,只花了短短的3個月。
即使項目是個好項目,但是對項目過高的預期,加上本身是在牛市中獲得的融資,導致Telegram的估值虛高。
今年3月,美國網約車公司Lyft以72美元的發行價進行了IPO,籌集了23億美元。目前,其股價跌幅達33%。
此外,根據發送給潛在投資者的文件,Telegram計劃將4億美元投入到開發TON中,並承諾2019年10月推出,一旦逾期,將會退款給投資人。但是,在另一份文件中,該公司表示無法保證他們有足夠的資金來退款。
“根據購買協議的條款,無法保證發行人或Telegram 有足夠的資金支付任何終止金額(如購買協議中所定義)。無論是Telegram 還是發行人,都沒有任何受託人或其他義務使用代幣銷售產生的資金為買方的利益買單......“
這一次,Telegram官宣將於10月31日之前啟動主網,恰恰是協議中承諾的截止日,這個巧合,不禁讓人懷疑,項目進度是真的如期完成,還是為了“履行”承諾避免退款?
這一次lEO,本質上是一種二級市場中出售SAFT的行為。
SAFT即“ 未來令牌的協議”,根據SAFT的條款,賣方承諾在未來的日期以商定的價格將代幣交給買方,相當於是一份期貨合約。
法律上來說,SAFT在二級市場中出售是違法的。雖然違法,但這種模式不失為一種“聰明”的營銷方式。
對於項目方來說,在全面上線之前,以lEO模式上交易所,試探市場熱度,炒熱項目的知名度,似乎並沒有什麼壞處。交易所當然也樂於參與,因為對於提升交易所流量和品牌認知也是好事。對於私募買家來說,提前出貨賺差價也是一樁不錯的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