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磊:央行數字貨幣目標明確,但低估了美國思維
星球君的朋友们
2019-08-11 03:01
本文约3128字,阅读全文需要约13分钟
央行過去一年加班加點的搞數字貨幣,釋放出什麼信息?

編者按:本文來自肖磊看市(ID:kanshi1314),作者肖磊,Odaily經授權轉載。

編者按:本文來自

肖磊看市(ID:kanshi1314)

肖磊看市(ID:kanshi1314)

,作者肖磊,Odaily經授權轉載。

編者按:本文來自

肖磊看市(ID:kanshi1314)

肖磊看市(ID:kanshi1314)

,作者肖磊,Odaily經授權轉載。

編者按:本文來自

肖磊看市(ID:kanshi1314)

肖磊看市(ID:kanshi1314)

,作者肖磊,Odaily經授權轉載。

在2019年8月10日的一次金融界精英論壇上,央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穆長春再次詳細闡述了央行數字貨幣研發的具體進展和未來最終呈現形式。

從具體傳遞出來的信息看,是全方位的,但很多依然是書面語言,我這裡跟大家用大白話解讀一下關鍵點,裡面其實有很多是不經意間透露出來的重要信息。

第一個是,受到某種刺激,央行過去一年加班加點的搞數字貨幣

按照穆長春的說法,央行數字貨幣DC/EP的研究是從2014年開始的,已經持續了五年,前四年好像不是很著急,但從去年開始,不知是受到什麼刺激,整個研發團隊就開始加班加點的干了,從每天早上九點一直幹到晚上九點,而且一周只休息一天,至此,相關係統開發可以說已經到了呼之欲出的程度了,只要銀行系統能支持,上面一聲令下,就可以推了。

到底央行在一年前受到了什麼刺激,目前不得而知,但我看了一下一年前,也就是去年六月到八月之間發生的事情,或許能找出一些端倪。

去年六月份,美國首次開始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徵關稅,中美貿易摩擦升溫,人民幣匯率走低,國內市場民眾對數字貨幣的需求增加,國家從輿論層面開始整頓,包括央視財經製作專題“聚焦代幣市場亂象”,網信辦對諸多自媒體封號,五部委發布風險提示等。而去年六月中國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一個月內公佈了4項專利申報,到了去年九月的時候,央行總計申請了49項法定數字貨幣專利。

也就是說,從去年六月份開始,中國從兩個層面加強管制,一個是輿論層面對數字貨幣的引導和控制,另一個是從央行層面建立民眾對中國官方數字貨幣的信心,央行肯定是接到了指示,要求加快研發法定數字貨幣的步伐,所以才有了穆長春所說的,過去一年“996”工作模式。

第二個是,央行已經從某種程度上,承認了比特幣、以太坊的合法存在

穆長春說,去年雙十一的時候,網聯的交易峰值達到了92771筆/秒,比較一下,比特幣是每秒7筆,以太幣是每秒10筆到20筆,根據Libra剛發的白皮書,每秒1000筆。

這句話不經意間透露出一個重要信息,央行在引用比特幣、以太坊的時候,已經沒有什麼顧慮,直接就說比特幣和以太幣,也沒有做任何解釋,這說明從央行這個層面,已經承認比特幣、以太幣及未來的libra的客觀存在和合理性,可能已經定義為央行數字貨幣的競爭對手,是研究和推行央行數字貨幣可參考和比較的對象。

這就類似於歷史上,要推行主權信用貨幣的時候,不僅要從法律層面強制推行,從理論研究和學術輸出層面,也要講清楚為什麼紙幣取代黃金白銀是一種進步。首先宣傳的,就是黃金和白銀作為貨幣,已無法滿足現代社會的貿易需求。在紙幣面前,黃金白銀有致命缺陷,一個是數量有限,另一個是無法達到高並發。請注意,這不是在貶低黃金白銀,恰恰相反,這是紙幣在重視競爭對手。

只要各國推行官方數字貨幣其中一個說辭是,比特幣和以太幣的並發量低,無法滿足人類貿易、結算支付需求,那麼同時也就承認了一個問題,比特幣和以太幣,將是央行數字貨幣長期的競爭對手。就像黃金白銀時不時就會以價格上漲的方式,回應紙幣信用的降低一樣。

第三個是,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沒有炒作空間,但有一些特殊的功能

按照穆長春的說法,央行數字貨幣採用的雙層架構,其實是央行加商業銀行,真正的發行方是商業銀行,但商業銀行需要100%準備金發行,其實說白了,這相當於就是發行了一個基於人民幣的“穩定幣”。

按照當前的設計,民眾獲取央行數字貨幣的方式大概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到銀行開通一個數字貨幣的錢包,直接拿著手上的現金,包括紙幣和硬幣,換成數字貨幣(櫃檯辦理);第二類是直接拿現有賬戶上的錢,用網銀在線購買,類似於把銀行賬戶裡的錢,轉到支付寶或微信支付(線上辦理);第三個是直接在場外交易,我轉給你,你轉給我,或我有什麼東西要賣,明確只收數字貨幣。

在支付方面,未來中國可能會出現三種形式的支付,網銀、第三方支付(支付寶、微信支付等)、官方數字貨幣,那大家就要考慮,你是把錢放在網銀裡面,還是第三方支付裡面,還是數字貨幣的賬戶裡面。

星球君的朋友们
作者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