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daily出品
5 月28 日,以“技術創新與融合”為主題的區塊鏈技術發展論壇(GBF)在貴陽國際生態會議中心舉辦,由2019中國國際大數據博覽會組委會主辦,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承辦, Teleinfo 和Odaily協辦。
5 月28 日,以“技術創新與融合”為主題的區塊鏈技術發展論壇(GBF)在貴陽國際生態會議中心舉辦,由2019中國國際大數據博覽會組委會主辦,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承辦, Teleinfo 和Odaily協辦。
該論壇作為27日高端對話的延伸,與會嘉賓通過演講的方式,探討各自對區塊鏈發展趨勢的認知與理解,分享區塊鏈在構建“可信數字社會“生態領域的場景應用。區塊鏈版塊作為數博會的亮點之一,由27日的“區塊鏈高端對話”和28日的“區塊鏈技術發展論壇(GBF)”兩大部分組成。
該論壇作為27日高端對話的延伸,與會嘉賓通過演講的方式,探討各自對區塊鏈發展趨勢的認知與理解,分享區塊鏈在構建“可信數字社會“生態領域的場景應用。區塊鏈版塊作為數博會的亮點之一,由27日的“區塊鏈高端對話”和28日的“區塊鏈技術發展論壇(GBF)”兩大部分組成。
Odaily出品
該論壇作為27日高端對話的延伸,與會嘉賓通過演講的方式,探討各自對區塊鏈發展趨勢的認知與理解,分享區塊鏈在構建“可信數字社會“生態領域的場景應用。區塊鏈版塊作為數博會的亮點之一,由27日的“區塊鏈高端對話”和28日的“區塊鏈技術發展論壇(GBF)”兩大部分組成。
以下為圓桌精彩集錦:
以下為圓桌精彩集錦:
該論壇作為27日高端對話的延伸,與會嘉賓通過演講的方式,探討各自對區塊鏈發展趨勢的認知與理解,分享區塊鏈在構建“可信數字社會“生態領域的場景應用。區塊鏈版塊作為數博會的亮點之一,由27日的“區塊鏈高端對話”和28日的“區塊鏈技術發展論壇(GBF)”兩大部分組成。
今日上午,區塊鏈技術發展論壇(GBF)的“共識——數據上鍊的標準及挑戰”為主題的圓桌對話在貴陽國際生態會議中心舉辦。本場圓桌對話主持人為Odaily副主編盧曉明,嘉賓包括: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區塊鏈研究中心主任陳鍾;清華大學信息技術研究院副院長邢春曉;復旦大學教授、中國計算機學會區塊鏈委員會主任斯雪明;深圳大學電子與信息學院副院長張勝利;中國銀行法學研究會理事肖颯。
最後,關注數據上鍊的難點,有的嘉賓總結了效率、智能、安全三點;有總結了數據上鍊真實性、監管和安全等,而肖颯律師認為,近期最重要的,還是要抑制住自己那顆想發幣的心,否則就會演變成“非法集資”。
以下為圓桌精彩集錦:
以下為圓桌精彩集錦:
Odaily:互聯網的技術紅利之下,越來越多的政府機構、企業甚至是個人意識到「數據」的重要性。其實數據已經給科技行業、人類生活帶來了巨大價值。為什麼,我們還需要數據上鍊?數據上鍊有什麼作用和價值、能解決什麼痛點?
陳鍾:有了區塊鏈以後,數據還是數據。不過,上鍊的數據改變了政府、企業、個人之間相互的關係。關係的改變有兩個方向,一方面可以提高生產力和效率,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生產成本。並且,上鍊數據並不等於無政府主義。
邢春曉:區塊鏈帶來了3個重要價值:一是區塊鏈最重要的價值是機器的信任,二是智能合約的啟示,三是價值的傳遞。
斯雪明:數據上鍊有三大優勢:1. 大數據發展過程中數據共享一直是難點和痛點,數據上鍊有助於解決數據共享難以及透明度問題;2. 一些容易產生糾紛的數據上鍊後,可以降低達成信任的成本;3. 可以提高政府、企業效率,促進人民生活更加便利,例如政務數據上鍊。
張勝利:大數據時代存在馬太效應,但在區塊鏈時代,每個人擁有自己的數據,將會出現新的公司為大家服務,區塊鍊是一個打破這個現象的機會。第二個問題,目前的區塊鏈的技術基本是可以支持數據上鍊的,但是要想真正做到數據在完全隱私保護情況下分享數據,還有很多的路要走,這裡麵包括很多新的技術,和區塊鏈有關的也不完全一致,比如像同態加密,安全計算,差分隱私等等,
肖颯:剛才幾位都講了正面效果,其實我們也要看到問題。數據上鍊存在一些問題,數據上鍊之後權利歸誰?怎麼保護,怎麼區分?中國目前的法律尚存在一些盲點。
Odaily:在各位專家看來什麼樣的場景和數據更合適上鍊呢?為什麼?能不能分享,你們看到的,比較好的數據上鍊的案例,這些案例好在哪兒?
陳鍾:數據上鍊與數據上網、上云有類似性,數據上鍊意味著兩件事:一是重新構造人與系統的關係,之所以上雲,是因為服務對像已經使用雲服務;二是必須以提高效率為目的,要讓社會治理更加有效,要讓公民的體驗感更強,這不僅僅是企業的事,也需要政府來參與,不能為了上鍊而上鍊。
總結一下,對於這個問題我的看法是,任何的場景我們都需要去改變,只是看哪些容易,哪些更難,哪些裡面區塊鏈出現的比重要很高,哪些是有區塊鏈的出現就可以改變了。
邢春曉:信息時代分為3個階段:1993年至2000年是信息化1.0,做的是數字化;2000至2015年是信息化2.0,做的是網絡化;2015年到現在是信息化3.0,做的是智能化,“區塊鏈在信息網絡化和智能化都扮演重要角色”。
我們按照1.0、2.0、3.0的信息化的發展,區塊鏈相關應用的領域也是類似。數字孿生,一個是物理世界,一個是數字世界,區塊鏈更適合數字世界,沒有和物理世界相關,比如比特幣、電子圖書等,包括前一段時間黑洞照片的事情等相關的產權,就是每個人手機拍的視頻,所有的產權,這些我覺得是最容易上鍊的。接著就是物理世界,以及和醫食住行有關。
斯雪明:區塊鏈實體經濟的應用很少,發展很不平衡。區塊鏈要發揮更好的作用,還是要與實體經濟結合。目前,區塊鏈發展出現問題,一是因為區塊鏈技術本身,二是對技術的應用研究不夠,關於溯源等話題反复炒作,沒有創新; 區塊鏈技術本身要發展,要有新的技術和體制架構,要能在現實世界解決問題。不過,單純靠區塊鏈不夠,區塊鏈要與大數據、與計算等新興技術結合才能發揮作用。另外,區塊鏈只是解決問題的一環,而不是唯一的解決途徑。
適用區塊鏈的場景他提出了兩個:1. 政府公共信用平台,政務區塊鏈將政務數據上鍊,既可以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也有利於便利廣大公民的生活;2. 交通領域數據上鍊(聯盟鏈),可以實現數據共享、存證、溯源,保障交通出行安全。
張勝利:我們自己做的一個開源項目就是把論文的評價放到區塊鏈上。主要解決兩個問題,第一,匿名性,保證你的評價是不會被別人知道是你做的。第二,就是說要保證對應關係,就是說你一個人你只能有一個賬號來參與評價,你不可以隨便的虛擬出很多賬號來進行評價,保證每一個觀點都是真實的。網上的水軍讓我們花費大量的時間閱讀了很多的評論,可能都是一個人發的,我覺得這是對社會資源的浪費。這個是目前我們在做的一個案例,我覺得有一定的代表性。
肖颯:我希望區塊鏈可以解決社會資源分配的公平,比如中小學學位分配、公務員選拔等,可以做到不可篡改,一旦計算機分配好了,不可讓“有關係”的人改動,改變“有人才能辦事”的局面,而是變成辦事不用求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