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區塊鏈技術發展至今,2019 年也許是人們最關心跨鏈技術的一年。
新的一年,公鏈從大舉擴張進入緩衝期,可擴展性成為公鏈更深切的主題,在跨鏈技術出現之前,區塊鏈中各公鍊是一座座孤島,無法相互溝通,不僅極大程度的限制了區塊鏈可操作性的發揮空間,同時各類Token 也無法真正實現鏈上的資產流轉、信息互通。
當前跨鏈技術逐步發展,湧現了一批關注跨鏈技術的項目,諸如瑞波Interledger協議、BTC Relay、Cosmos、Polkadot、Lightning network、WanChain萬維鏈、FUSION等。
作為跨鏈技術的代表性項目,已深耕4年的Cosmos 主網在2019 年3 月14 日正式啟動上線。這一明星項目的的一大步成為跨鏈技術發展中的一小步,吸引了諸多關注。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以下為直播內容:
Odaily :首先讓我們先請嘉賓做一下簡單的介紹。
Harriet:大家好,我是IRISnet 的Harriet。我們的團隊從2017 年4 月作為Cosmos 中國開發團隊開始參與了Cosmos 開源項目的開發,並在2017 年12 月在Cosmos 的核心開發團隊Tendermint 的支持下設計了Cosmos 生態的第二個HUB --- IRISnet。我們團隊可以算得上中國最懂Cosmos 技術的團隊J. 今天非常感謝Odaily 的邀請,來給大家分享Cosmos 的最新發展,也會對社區中大家有的問題做出解答。
首先Cosmos 是乾什麼的?
Cosmos 要解決的是跨鏈問題,讓資產和價值能在不同區塊鍊網絡間流動。
Cosmos 項目的核心開發團隊是Jae Kwon 領導位於Berkeley 的Tendermint 團隊, 當然Cosmos 在自己官網上列出來另外一個開發團隊就是我們中國團隊,感覺很自豪。 Jae Kwon 在2014 年第一次提出了非退化型的支持拜占庭容錯POS 共識實現,那就是Tendermint , 大家可以看到,現在他們的開發團隊的名字也叫Tendermint 。
所以我們一般提到Tendermint 有兩個語境,有時指的是核心開發,有時指的是Tendermint 共識引擎。 Tendrmint 共識在2014 年被提出後,被多個區塊鏈項目採用,包括早期Oracle 的企業聯盟鏈。
Tendermint 有著非常好的特性,快,而且每一個區塊都是最終狀態。
Tendermint 共識也叫BPos, bonded POS, 有質押的權益證明。這和EOS 基於的DPos 很不一樣,大家如果有興趣,我後面可以解釋其先進性。
Tendermint 的先進型被業界很認可,包括另外一個著名的pos 鏈tezos 創始人Arthur 也說未來要遷移到用Tendermint。
Jae 是個非常有前瞻性的人。他在完成Tendermint 後,很早就看到區塊鏈需要互聯互通的需求,並在2016 年冬完成Cosmos 的設計。
Cosmos 項目是業界最早提出跨鏈問題,並給出完整實現方案的項目。
當我們說Cosmos 網絡,其實是包括的許多互聯的區塊鏈。
我這裡把Cosmos 在自己官網上對自己的英文介紹貼在這兒:
Cosmos is a decentralized network of independent parallel blockchains, each powered by BFT consensus algorithms like Tendermint consensus.
Cosmos is an ecosystem of blockchains that can scale and interoperate with each other.
放一張圖可能更直觀
Cosmos 網絡的包括許多互聯互通的區塊鏈,他們都會專注於不同的應用需求。專門處理跨鏈需求的叫Hub, 其他連在Hub 上的叫Zone.Cosmos 計劃鏈接Ethereum 和Bitcoin 網絡, 我這張圖有點舊,現在基於Tendermint 開發,可以接到Cosmos 的還包括幣安鏈,解決以太坊二級擴容的Loom 網絡,最新playlist 也宣布將基於Cosmso SDK 開發,在未來準備加入Cosmos 網絡。
所有的Zone 和HUB 都採用統一共識協議Tendermint,對接外部異構鏈比如ETH btc 通過基於Tendermint 的Peg 來實現。
系統內的每個鏈(Zone, Hub)都是獨立的區塊鏈具有自己不依靠HUB 的治理。
Hub 和Zone 之間的通訊由跨鏈通訊協議IBC 來解決IBC(Inter-Blockchain Communication protocol)
Cosmos 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支持多個Hub。 3 月份,先後上線的IRISnet,和Cosmos Hub 就是這個生態中最初的跨鏈樞紐,將協作支持Cosmos 大跨鏈生態。
Cosmos 的主網也就是Cosmos Hub 在3 月14 日啟動,現在區塊高度快9 萬6 千,有85 個驗證人正在出塊。
https://hubble.figment.network/chains/cosmoshub-1
上面是一些區塊瀏覽器,大家可以看看Cosmos主網運行的狀態。
Cosmos 主網啟動有三個階段,現在完成了第一個階段,正在等待網絡穩定,就可以經過社區鏈上投票決定何時打開轉賬功能,那就進入到第二階段,第三階段是IBC 的實現。現在它的狀態還只是一個驗證性的最小化可行實現,還沒有在開放的大規模公鏈上面被應用。 Cosmos 和IRISnet 現在主網上線了,這是我們要專注去攻克的一個任務。 Cosmos hub 和IRISnet Hub 底層都是Cosmos SDK 開發出來的,所以這兩個HUB 用來驗證這種跨鏈通訊協議最為高效。
關於這三個階段我們有一篇文章,我把鏈接分享一下到這裡:《Cosmos主網上線三部曲》,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後面研究。
官網
官網官網介紹自己(Who we are)時對這個做了介紹: IRISnet 是Cosmos 大跨鏈生態中的另外一個Cosmos HUB, 它支持跨鏈服務,也將促進去中心化商業應用的構建。
剛才提到Cosmos 生態的區塊鏈都是獨立的網絡, 用Cosmos SDK 開發的IRIS Hub 也是獨立的區塊鏈,其不同於Cosmos Hub 的地方還包括,支持數據和負責計算以服務形式跨鏈被調用,同時IRISnet 的通證經濟設計和實現也是不一樣的,同時IRISnet 在支持複雜在線治理,其中最讓我們驕傲的是通過在線治理支持的不會硬分叉就能實現軟件升級,所以我們也叫自己可以自進化的BPoS 網絡。
Cosmos vs EOS
與EOS 的超級節點(Block Producer) 的DPoS 的委託和獎勵模式不同最關鍵一點是,BPoS 參與委託和自綁定的token 不能流通是真正質押綁定在網絡上,而EOS 的DPoS 設計中委託和轉賬流通沒有關聯限制,一個token 可以委託給30 張節點(投票),投票的token 也是可以流通的。圍繞BPoS 和DPoS 的設計,Cosmos 創始人Jae Kwon 和EOS 創始人BM 曾經在GitHub 社區有過精彩的辯論,大家一般認為BPoS 比起“Nothing at Stake"(沒有真正質押)的DPoS 有著更強的安全性支持
還有一點EOS 的超級節點(Block Producer) 和Cosmos/Tendermint BPoS 的委託和獎勵模式不同,Cosmos 對於所有參與委託的用戶均有通脹型的token 獎勵。任何人只要有服務器也可以選擇成為驗證者以此獲得委託佣金獎勵和挖礦獎勵。成為驗證者的要求並不高,官方推薦2 核CPU 和6GB 內存的服務器配置。而據火幣研究院測試,略低於該配置亦可運行全節點或驗證者節點。不僅節點數更多(初始100 個節點,Cosmos 和IRISnet 未來3 年計劃支持到300 個節點),而且任何普通用戶都可以通過委託綁定真正參與到網絡出塊共識,這無疑提高了網絡共識的參與範圍。
Cosmos Vs. Polkadot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以下是問答環節:
Q1:Cosmos 的經濟模型是怎麼樣的?初始代幣怎麼分發?之後傾向於通脹還是通縮,幣價總體可能會呈現什麼趨勢?
Harriet:Cosmos 項目在2017 年四月份完成了募資,融資額為當時價值一千七百萬美元的比特幣和以太幣。發放總量2.36 億的Atom,分配是:公募75%,天使投資人佔5%,ICF(Inter-chain Foundation)基金會10%,團隊保留10%。當時基準價為10 美分,戰略投資人和早期投資者分別有25% 和15% 的折扣。
Cosmos 的經濟模型是一個通脹的模型。 BPoS 體系希望鼓勵大家把token 質押在網絡上面,質押在網絡上的token 不具有流動性,為了鼓勵驗證人(礦工),Cosmos 每年以7%-20% 之間的通脹率進行增發:網絡質押率達到了三分之二以上的時候,通脹率會穩定在7%,如果質押率小於三分之二,通脹率會進行線性增加一直到20% 穩定。這種設計目標是讓能在市場上流動交易的token 成為少數,而更大量用於網絡安全抵押。
Q2:開發者想知道怎麼在上面開發DApp?現在Cosmos 網絡上面可以開發DApp 嗎?現在有可以玩的DApp 嗎?
Harriet:Cosmos 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開發工具包——Cosmos SDK。 IRISnet、幣安鏈、Loom 和Playlist,都是基於Cosmos SDK 來開發的。但是這跟DApp 不太一樣的是,利用Cosmos SDK,實際上我們開發的是自己的應用專有鏈。設計上不支持直接在Cosmos 的Hub 上面去開發DApp 的。我的理解是在未來,也應該是不會被支持的,因為Cosmos 的應用架構觀就是應用專有鏈:每一條鏈專注於自己的應用需求,來達到對於性能、安全治理的最好的支持。
所以支持開發DAapp 會是Cosmos 網絡的一個zone 的角色,比如支持智能合約的Ethermint。 Ethermint 底層使用的Tendermint 共識引擎,在應用層是跟以太坊EVM 是兼容的。
Q3:Cosmos 沒有發ERC20 是嗎?那現在ICO 參與者持有的都是什麼?在交易所裡交易的都是什麼?
Harriet:Comos 主網已經在3 月14 日上線, Cosmos 從來沒有發過ERC20 代幣,參與ICO 的早期投資者持有的是在主網上的質押代幣Atom。
Cosmos 主網現在沒有進入第二階段,沒有轉賬的功能,所以交易所現在交易的不是主網上的Atom,它們採用的形式是期貨的形式,IOU,用中文說就是打白條。
Q4:ATOM 現在的小白條會不會歸零?
Harriet:小白條會不會歸零,要看交易所靠不靠譜。現在Cosmos 的網絡還沒有開啟轉賬功能,交易所進行的是IOU(白條)。不能絕對說交易所的IOU 潛在都可能會是騙局,但交易者應該要知道其中風險。
另外,如同Cosmos 自己博客中公示傳遞的,作為一個實踐型的創新網絡,它確實是會帶有不確定性,第一階段網絡還沒有穩定,有可能極端情況下要重啟,這也是為什麼現階段Cosmos 網絡沒有開啟轉賬功能。 BPoS 網絡,作為開發者很期待的是大家能夠真正關注通證的使用場景、真正地參與網絡的安全驗證、作為網絡安全的一個抵押,我們是挺不願意看到通證變成炒作的標的。
Q5:當前已經湧現了不少跨鏈技術,IRISnet 選擇Cosmos 的底層跨鏈技術是出於什麼考慮呢?或者說Cosmos 與其他跨鏈項目相比什麼更吸引IRISnet?
Harriet:區塊鏈跨鏈技術還是一個非常前沿的技術,所以有著許多的創新實踐,也有很多的項目採用不同的方法在進行實踐,除了Cosmos 之外,另外Polkdot 的項目也是可圈可點的。這裡我通過和Polkdot 做一下對比,解釋為什麼我們會選擇Cosmos SDK。
首先是Cosmos 是最早開始進行跨鏈技術實踐的,我們在2017 年就參與了Cosmos 的開發,在那個時候Polkdot 還是一個白皮書的狀態,Cosmos 具有了更完全的代碼,到今天,Cosmos SDK 已經非常完善了,所以對於開發應用專有鏈的同學來說,Cosmos SDK 是個好選擇。
另外非常喜歡Cosmos 的架構觀,剛才我也提到了,Polkdot 也有很多很好的一些地方了,但我這邊先講講Polkdot 和Cosmos 最重要的一個不同點,這也是對我們蠻有吸引力的一個點。那就是Cosmos independent security(獨立的安全性)對比Polkdot 採用的叫shared securiy。
Polkdot 架構裡面主鏈叫做relay chain (這有點兒相當在Cosmos 生態裡面Hub 的地位),網絡中基於Polkdot 發行的鏈,它的安全和治理都是由Polkdot relay chain 來支持的,而Cosmos 各個鏈都有自己的獨立治理。
我們更喜歡每一個鏈能夠有自己的治理,這樣給每個鏈帶來更多治理靈活性,甚至更低的運營費用,因為你不需要主鏈給你提供共識服務,所以你也不需要去支付主鏈礦工的共識費用。
Q6:Cosmos 在應用方面有什麼落地的東西嗎?或者現在跨鏈技術有什麼應用落地嗎?
Harriet:Cosmos 在白皮書裡展望的跨鏈應用場景,很重要的一個應用場景是去中心化交易所。幣安鏈就是基於Cosmos SDK 應用打造去中心化交易所的一個比較好的案例。
另外是對網絡擴容的支持,比如以太坊,Ethermint 是一個落地的案例。
還有一個落地的案例是IRISnet,通過跨鏈實現對數據和復雜計算的跨區塊鏈調用。 IRISnet 的服務基礎設施我們也用來打造了一些行業應用,比如BEAN 已經在開始服務商業客戶,也獲了一些獎,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網絡上搜索更具體信息。
Q7:有聲音疑問100 個驗證者是否會使網絡過於中心化?可以客觀評價一下Cosmos 的共識機制嗎?
Harriet:通過和比較成熟的其他PoS 網絡(比如EOS) 比較一下,可以更好說明為什麼我認為Cosmos 這樣的BPoS 對去中心化有更好的支持。
BPoS 起步就是100 個節點(未來還可以擴充到近300),EOS 現在是21 個超級節點。
除了節點數更多,Tendermint 的共識機制BPoS (Bonded PoS) 對去中心化還有比以EOS 為代表DPoS 有更好支持。在DPoS 網絡裡,token 的投票和轉賬流通是沒有關聯限制的。而BPoS 中,token 是真正地被質押在網絡上面了不能轉賬流通,這點是跟DPoS 設計是非常不一樣的。大家可能也都知道,很早的時候,Cosmos 的創始人Jae 和EOS 創始人BM,曾經在gitHub 的社區有個非常精彩的辯論。 Jae 當時的觀點也獲得技術社區的認可,BPS 這種真正將token 質押在網絡,比起nothing at stake(沒有真正質押)DPoS 網,有著更強的安全性的支持。
另外還有一點,BPoS 用戶參與網絡的驗證門檻更低。 BPoS 的驗證人的配置,比DPoS 超級節點的配置要求要小,所以它也可以讓更多的節點參與。同時更多的普通用戶,還可以選擇委託質押的方法,把自己的token 質押到他信任的節點上去,這裡面所有參加委託的用戶,他也能夠獲得token 的通脹獎勵。這樣也可以讓更多的用戶能夠通過委託參與到網絡出塊共識,這也提高了網絡共識的參與範圍,也具有更好的安全性支持。
Q8:如果一個優秀的節點,自己只留1% 委託收益,其他99% 都給委託人,以此來吸引大量委託人(委託量雖然增加,但自己成本並沒增加), 如何避免這種競爭帶來的中心化問題呢?
Harriet:其實大多數人未必會選很低的Commission rate,抵押有收益,但也有對應的風險,理性的人會選嚴謹地把節點當一個business 來做的節點。而嚴謹地把節點當一個business 做的節點,會設置合理的Commission rate 來支持自己的成本,保證自己有可持續發展的業務模式。
委託人也是多元化的,許多人第一關注的並不是Commission rate,他們可能會更願意找一個收費合理的,但有多sentry 主機,HSM 硬件加密支持,而且有著長運營歷史的高可靠節點服務。所以有100 個節點(未來還支持更多),差異化的服務,低門檻多元廣泛的委託人群,是對去中心化的一種支持.
Q9:當前Cosmos 跨鏈技術會面臨什麼挑戰?
Harriet:跨鏈技術在我看來是一個蠻前沿的,具有探索性的技術領域。這也是為什麼現在IBC 還沒有真正實施在主網上面,這將是Cosmos 主網的第三階段。 IBC 現在還是一個驗證性的原形,還需要更多的優化,在測試網絡環境還需要認真嚴謹地對複雜分佈式環境做驗證,才能夠真正投入到主網的使用。任何的創新技術它都是帶有不確定性,也是帶有一定的風險的。
Q10:Proof of Work 的Eric Meltzer 提供了一個有趣的觀點:Cosmos 最有意思的不是跨鏈,而是作為比特幣的二層網絡的可能性,您怎麼看呢?
Harriet:Cosmos 的跨鏈可以支持豐富的場景:其中除了去中心化交易所,除了IRISnet 正在做的複雜計算和數據能夠跨鏈調用,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就是擴容。 Eric 的觀點圍繞的是對擴容的支持。他的說法我基本同意,不過從工程實踐上一步步來,我覺的我們會更先看到對以太坊二級擴容。比特幣網絡不是一個智能合約的系統,支持跨鏈交易難度比以太坊這樣的系統難度更大。
Q11:成為Hub 需要什麼門檻呢?
Harriet:成為一個Hub 所需要的門檻是:第一要有非常嚴謹的技術基礎,能開發和支持社區運維一個可信複雜的HUB 網絡;第二點更重要的是能夠找到給跨鏈生態增值的需求,為跨鏈生態帶來更豐富的應用場景。第二點對生態的打造在我看來還更重要些。
Q12:請問IRIS 幾時正式上線交易所?
Harriet:出於一種負責任的態度,我現在不能給這個問題做出確切回答。還是想說,希望社區能夠更加關注具有創新性的BPOS 網絡和通證使用場景,期待大家可以以各種形式參與到我們的生態建設中來:成為一個驗證者或開發者,或者對於普通token 擁有者也可以參與到抵押當中來,同樣可以支持網絡的安全見。
IRISnet 是一個開放的網絡,現在外面也有一些交易所,可能自行連接上了IRISnet,這裡我不能準確說這些網絡正在進行的是否是真實的iris 的交易。只是想負責的給社區做一個風險提示,任何一個創新,都具有不確定性因素,希望大家在早期還是更關注我們圍繞網絡功能的不斷完善,不要輕易參與token 的炒作中,另外請大家關注我們項目官方通訊渠道獲取項目的準確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