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週五晚八點,長江商學院金融學教授曹輝寧首次在直播中邀請嘉賓同場: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實踐教授、前美國聯邦儲備銀行高級研究員胡捷教授。直播精彩片段
直播精彩片段
區塊鏈對金融領域有哪些影響?
曹輝寧:我們今天主要討論的是區塊鏈對商業銀行有什麼影響,我先開始拋磚引玉地稍微談一下。
第一,從應用上來講,很多人認為區塊鏈對銀行領域有很大衝擊,因為銀行是做中間業務,區塊鏈通過分佈式記賬的方法用機器來產生信任,所以很多轉賬、交易的信任就不需要通過商業銀行來進行。但是商業銀行還是有一定其他功能,它可以界定好的企業和壞的企業,還有對風險的管理。從交易可信與便捷來講,有一部分轉賬功能有可能被區塊鏈代替,銀行的中間業務(需要交易的信任的部分)可能被區塊鏈代替,其他方面商業銀行還是可以提供些功能的。
另外商業銀行最簡單的模式就是把存款人的錢拿去投資,產生利差從中得到利潤,這是它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其他比如商業銀行的一些自營業務和通道業務也可以賺些利潤。所以區塊鏈對貸款業務的影響是,今後我們很多中小企業的借債可以通過通證化變成資產的話,商業銀行對資產管理這一塊以後也可以通過投資通證化的資產來做。
借貸這一塊,一方面通過銀行提供的信任大家把錢存進去,另外負債模式這塊將來銀行本身也可以把它的產品變成通證化,流動性變得比較好。
胡捷:
胡捷:很高興,我和Henry(曹輝寧教授)是老朋友,這次互動的形式也特別新穎。區塊鏈與商業銀行的關係,我也去思考了一下,我是這麼理解。
首先區塊鏈本身對金融行業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因為它是一個公共賬本。實際上銀行業或者廣義說金融業,都是圍繞賬本在做生意,賬本為每一個人設了一個賬號,所謂錢的轉移、分配,就是賬號之間的數字變化,所以就是從機械角度去看操作層面的特點。那麼現在區塊鏈也是產生了一個帳本。過去這個賬本是由一個人來記,現在區塊鏈的賬本是大家一起來記,大家一起記的方式肯定會對整個金融業都有很多影響。
我先不展開,只泛泛地說這件事,我們回過來談咱們今天關心的題目,商業銀行。商業銀行的業務簡單說就三個字:存貸匯。收存款、放貸款、過程中間需要處理匯款。匯款就是Henry(曹輝寧教授)提到的中間業務。這三個業務我們挨個去看區塊鏈技術能夠對它們有什麼幫助。
首先在“匯”這一塊是很明顯的。有時候一筆匯款,特別是跨境匯款,它會涉及到四五個金融機構。任何一個只要涉及多個實體的業務,我覺得區塊鏈都有優勢。因為當一件事情需要大家來協作的時候,它需要記個帳。現在如果說用區塊鏈來做,帳是記在公共的地方,那麼它確實能提升很多的效率。所以我覺得存貸匯三個業務中的“匯”呢,一定會有很大的變化,我相信這一點。
那麼存和貸呢,咱們就要挨個看了。貸款業務的核心是對貸款對象的資信做評估,區塊鏈業務引入進來之後對資信評估有哪些影響呢?有很多人認為貸款實體,比如公司會出於某種原因把自己的業務信息放到一個區塊鏈構建的賬本上去。這是可能的,但是這不是件很簡單的事情。因為一個公司把核心的交易放上去,讓信息透明化,這是個很大的挑戰,它要去權衡利弊。當信息透明化了,公司本身的可得性、真實性提升了以後對貸款業務肯定是有幫助的,但這種幫助再落地到現實的銀行業務裡面的時候有多大還需推敲,這是貸款方面。
曹輝寧:那我補充一下,區塊鏈裡面除了信任,還有通證概念。在銀行里面也有資產證券化業務,就是資產進來後,為了增加他的流動性把它變成證券化。也就是說通過區塊鏈的方式把一些資產自動地通證化了,可以省去銀行再次做資產證券化部分,所以這塊是可以考慮的。胡捷:
胡捷:對,這個我非常同意。我再說下區塊鏈對存款的影響。我覺得它對存款的影響,比較邊緣。比如在開戶方面,它會有一定的便捷性,因為現在的銀行開戶體系還是比較繁雜的。而存款之所以存在,我覺得是為了把民間的資金匯集起來。為什麼要匯集呢?資金從閒置方到使用方,從存款人到貸款人之間,其實有很多錯配的問題。比如有金額錯配、期限錯配、風險錯配,還有投資的專業性、時間等等這些問題,都不可能由分散資金的持有者、閒散資金的擁有者自己去解決,而一定要把資金委託出去,這是存款產生的基本原因。因此,區塊鏈技術並不能直接解決配置的問題,將來還是有人會去收集資金,至於把它叫做存款還是其他,這個不重要。最後我們再來看商業銀行的三項業務——存貸匯,我覺得每一項都可能會受到區塊鏈技術的影響,但每一項具體影響到哪,還需要挨個兒去看的。
傳統銀行和區塊鏈怎麼結合?
曹輝寧:傳統銀行和區塊鏈到底怎麼結合,也是個有意思的問題。我們剛剛講到匯款這一塊,我們知道目前區塊鏈第二大數字貨幣Ripple,就是做銀行之間匯款業務。儘管我覺得泡沫也很大,我不是很喜歡Ripple,它是一個非常中心化的模式,但是它是現在真正能夠有落地應用的區塊鏈,這是Ripple做得比較好的。
還有傳統銀行,比如高盛、JP Morgan,還有國內很多的銀行機構,也在大力的研究區塊鏈。他們現在具體的業務,很多都是剛才我講的將資產證券化這部分。比如說中國的商業票據,一段時間內管理比較亂,通過區塊鏈技術把商業票據通證化以後,通過分佈式賬本,相對來說管理要方便很多。
但是傳統銀行發通證這塊,目前由於監管的原因,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都比較謹慎。但將來把洗錢、KYC身份認證確定以後,我認為傳統銀行在資產通證化這一塊,在監管之下是能夠做起來的,比如可以通過STO把資產通證化。
所以,兩方面來講,傳統銀行現在不敢積極參與,關鍵還是在於監管,但是監管條例出來之後,在資產通證化這塊還是有很好的前景;另外一個,有很多純粹從區塊鏈技術方面來做的公司,積極投入銀行業務的話,可能是在類似Ripple這種,在匯款這部分有些優勢。但是正如胡教授所講,對於貸款的信譽分析、專業的風險管理,目前還是傳統銀行有很大的優勢,這是我的看法。
胡捷:
胡捷:我經常開玩笑說,咱們看到區塊鏈技術是因為比特幣引起咱們對區塊鏈技術的關注。由比特幣引發的後續一系列發展,給了咱們三個好東西,我開玩笑稱之為“三個遺產”:一個是公共賬本,這個公共可能是給全世界的,也可能是局部、一組人、一個團體之間的公共賬本;第二個就是權益通證。權益通證很多的特性都特別的好,交易起來特別方便;第三個就是智能合約,智能合約如果用來輔助賬本,可以把很多事情簡化、自動化。這三個東西如果放在我們這個行業來用,我認為可能有三種類型的用處是比較明確的。
第一種就是防偽溯源。公共賬本一旦引入需要防偽的領域,用公共“記事本”去記錄大家都需要知道的事,要作假有沒有可能?還是有可能的,但難了。當然,這不是說引入區塊鏈就一定能徹底解決防偽溯源的問題。
第二種就是權益的表達和交易。金融在沒有區塊鏈技術的時候,引入證券化的操作手法帶來了很多好處。比如美國的房貸,從六七十年代開始探索,到七八十年代興盛,到後來特別發達的貸款的按揭證券化,也極大的改變了美國建築行業。證券化把貸款從一種非標的資產,變成了標準化的證券,而且能對證券進行分級、分類,引入不同類型的投資者。這是過去發生的事兒,今天有了區塊鏈技術,證券化就變得非常的簡單了。我們來舉一個非金融的例子,房屋的分時度假,你有個海景房,我有個山景房,咱倆把它分成365份,一份代表一天,那麼我們把它放在網上,用通證來表達,這就很容易進行交易。有很多金融資產、非金融資產,都可以用通證來表達。這樣便於大家交流、交易、配置,組成自己最優的組合。這一塊我覺得潛力非常非常的大。
第三個應用領域就是協作,特別是跨公司的協作。目前,跨公司的協作主要是靠合同來約束。但實際上,如果用公共賬本、公共記事本或用區塊鏈來連接各種不同的公司、實體和個人,那麼他們之間的協作可能就會變得更加高效、平滑。舉個例子,電商是一個大規模協作的商業活動,它很多人協作才能構建這樣的一個生態。但現在在電商協作這一塊都是靠一個中心化的大佬來組織,像阿里巴巴、Airbnb和Uber。但是如果我們說用區塊鏈構建一個公共賬本,然後在這上面建立一個配套系統,那麼很多買家賣家就可以在上面合作了。
目前,像合作這樣由於聚集而產生的額外價值,都是被平台方給拿走了。實際上,既然是大家聚集而產生的額外價值,那麼由聚集者本身來分享,這個也是一種思路。所以你可以想像,將來阿里的股份是分散在所謂的買家和賣家的手頭。股份權益可能是由通證來承載,再按照某種規則將通證分給大家,也就是“業務即挖礦”。大家都來做買賣,產生的效益、價值通過通證傳遞給大家。以上這就是三個方面。
曹輝寧:除了商業銀行以外,區塊鏈對金融行業的其他業務:保險,資產管理,證券行業都有很大的影響。比方說,保險業務其實也可以通過區塊鏈的方式來進行的。例如互助保險如果能通過區塊鏈來進行的話,就可以降低許多保險費,或者避免平台跑路的問題。比如人壽保險在互助的領域裡面做的話,大家先把資產放在一個公共的賬戶裡面,再自動從裡面扣除,相對來說就比較方便。
區塊鏈對交易所現在也有很多影響。現在現在礦工不行了,區塊鏈行業賺錢最多的就是交易所,它一般是通過上幣費、提幣費、佣金獲取高額利潤。有趣的是,現在交易所是中心化的,而將來又有中心化的交易所又有去中心化的交易所,相當於互補,這樣就可以降低中心化交易所的利潤。
胡捷:
胡捷:像保險業務呢,確實也是跟多方合作的業務,保險從產品設計、產品投資、理賠、服務到銷售,業務差異其實很大的。這些不同的業務都由一個保險公司來統籌,但其實其中有很多環節可以讓全社會來協作。可以想像,如果用區塊鏈把大家想做的事情協調起來的話,那麼很多現在由大型保險公司來統籌的工作就可以被分解掉了。互助保險其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這個樣子的。因為是互助型的,那麼專業的銷售就淡化掉了,因為每個人在一定程度上都承擔了銷售的任務。如果理賠也能通過網絡來協調的話,保險這個事情就能做得七七八八了。在過去,理賠在一定程度上就像一個黑匣子一樣,你得信任這個保險公司。那麼,現在如果用區塊鏈來把很多信息公開了,那麼就可以由大家來協作,就不用依賴保險公司本身。
本期直播的問答環節將在下期內容呈現,請各位有強烈求知欲的小伙伴們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