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的這一年,終究錯付了
星球小花
2019-01-07 12:03
本文约6635字,阅读全文需要约27分钟
一年光景,我們見證了這個行業完完全全的逆生長。應用——公鏈——交易所——挖礦&比特幣,區塊鏈步步“脫實向虛”,尋著它生長出來的路線,回到“母體”。


上週,剛巧看到羅振宇在跨年演講裡慷慨激昂地講“巴菲特說過,沒有一個人可以靠做空自己的祖國成功。”

巧了,前一天才恰好跟朋友談到這個話題,和這句“二手名人名言”。實際上,巴菲特的原話是“Indeed, who was ever benifited during the past 238 years by betting againt American?”(過去的238 年,有誰通過押注美國經濟衰落而成功?)此句子出現在伯克希爾·哈撒韋14 年報中,用以總結其在經濟“衰退”時仍一擲千金進行大規模收購的原因。

聯繫上下文,不難發現,這話跟盲目的愛國者語境全無關係,而是巴菲特在數據支撐下力證美國經濟仍有發展潛力,和對過往“明智決策”的自誇。但也不用忙著抨擊老羅,這兩年菁英遍野的投資圈一遇行業下行,也愛互贈巴菲特牌雞湯取暖。

由此我想說,商業世界面對“成”,向來讚美之神話之;面對“敗”,則慣於遮掩之粉飾之。而作為商業媒體,在遮羞布上塗鴉的多,肯於直面慘淡的少。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區塊鏈退化到“母體”的一年

首先我回顧了一下身為媒體,即作為旁觀者觀察,也作為親歷者踐行的這一年。簡述一下牛熊換崗的路上,所發生的一切。

也就一年多前,我們批量接觸了一大片互聯網、創投圈人士深諳其道的“區塊鏈改造型”應用項目,區塊鏈+社交、區塊鏈+直播、區塊鏈+一切,我當時開玩笑說以前收BP,現在收白皮書,區別主要在於前者橫版居多,後者豎版居多。

然後幾個月之後,一大波公司又接連被扒。同一個創業團隊“畫皮”幹兩件事,投資機構幫襯做局,股權公司換個名字做基金會發幣。原來這不過是一波停滯不前的創業公司想藉區塊鏈之名解決項目“獲客”,解決項目融資,乃至解決退出。原來“幣改”是偽概念,行業開始吆喝正本清源,回歸底層,公鏈項目備受關注。

於是在萬眾矚目的“區塊鏈3.0” EOS 主網上線還薛定諤著的時候,我們收到了區塊鏈4.0、5.0、6.0 的白皮書,開始是TPS 的想像力大比拼,再是對區塊鏈不可能三角的激烈討論,眾學者技術大牛挑燈激辯擴容方案。

到了年中,數字數字貨幣市場市值折半,大多數被寄予厚望的公鏈市值跌去大半,創始團隊忙著安撫社區。眾人嗟嘆公鏈目標遠大,道阻且長。

於是行業再次回撤一層,大家開始琢磨著薅存量用戶最後一層護身羊毛,一大波類FCoin 的模式席捲幣圈,後面的故事也無需我多言了。

到了年尾,冰凍三尺還不夠,比特幣跌破6000 美元支撐位後一再下探,小幣種呼啦啦成片歸零,一批token fund 投資未捷身先死。

再看看大家如今的關注點,重新回到了比特幣和礦業上。

比特幣歷經十載,沒人敢判斷它會立時消亡。同時礦業也是幣圈唯一的重資產所在,怎麼都要苦苦支撐下去。

再看看最近備受關注的新幣種,Mimblewimble 的項目們,故事回到了改善比特幣缺陷,聊聊貨幣,談談支付,盼盼挖礦。

Grin 誕生即備受推崇的原因居然是項目不預先分幣、不接受投資、不做ICO。調性單純,一副重新佈道比特幣的架勢,如同這幾百天瘋狂、龐雜、紛繁的種種,從未發生。

如此這般,一年光景,我們見證了這個行業完完全全的逆生長。應用——公鏈——交易所——挖礦&比特幣,區塊鏈步步“脫實向虛”,尋著它生長出來的路線,回到“母體”。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熊市是個好東西

過了這樣的一年,熊市也就是情理之中了。昨天跟人行聊起業現狀,我開玩笑說了個熊市四象限,琢磨一下覺得挺有意思。

熊市大浪,淘盡梟雄。浪去瞧瞧沙灘,是一片“主動離場的”和“被動離場的”,“主動留下的”和“被動留下的”。

主動離場的是投機成功跑得快的(比如一些曾經熱鬧如今不敢歸國的大佬)進來淺嚐輒止遇冷止損的(比如一些股權投資機構);被動離場的是項目歸零(比如一波山寨幣的項目)、一夜爆倉的(比如一些加著槓桿在比特幣跌破xxx 自動做多的)。

主動留下的是信仰牢不可破的(比特幣幾十、幾百入場的早期信仰者,依舊坐看風雲巋然不動);被動留下的是資金或是名譽被套牢了的(這個就不解釋了) 。

這麼對號入座一番,覺得現在的熊市還挺好的,沒人作惡了。要么作不了,要么作不起。

當然,今年“行業不好”這句話並不是區塊鏈的專利。熊市熊一窩,從A 股到美股,“熊”四處出沒。

前兩天看到FT中文網發的一篇關於A 股熊市的解讀,將熊市歸為市場的正常調節和結構的合理化。高槓桿、高負債、業績爛的股票閃崩,業績穩定、現金流穩定、財務穩健的企業依舊穩定,是符合投資邏輯的“比價結構”。

於是我們回看A 股曾經的造富捷徑,民營企業家輕鬆搞上市,盈利能力不行,靠質押股票到處“買買買”……熊市也就有理有據地來了,是“非理性繁榮”的泡沫破裂。

同理,幣市更是如此,身在其中、人性使然,都不願相信它的急轉直下,但回頭看看2018,情理之中。投機的錢浪費完了,槓桿消失了,行業淘汰了一批人,留下了另一批人。

說“歸零”,我更願意相信這是“心態的歸零”,在不理性、不平衡的造富神話終於破滅之後,在我們以各種形式繳了學費之後,重新摸索著開始。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前路在何處?

行業遇冷,週邊產業自然更冷。

在不少“區塊鏈”裁員、倒閉、關停、轉型的時候,我也經常深夜輾轉,思慮的明天。最後就分享一下。作為行業一份子,希望為行業發展提供一點思路吧。

信息對交易太重要了,總有人要去努力填平信息差,所以行業的發展總是催生出“商業媒體”。商業媒體依靠行業價值存在,依賴行業紅利壯大。因此所有商業世界的拐點,總會拐著一群人想以新的載體、新的形式,做新的媒體,探尋新的商業模式。

商業媒體雙重的視角和角色也很有趣,既是行業的旁觀者、記錄者,也是行業的親歷者、參與者。站遠了沒有商業模式,站近了變成私相授受。

互聯網興起催化了門戶網站這種例子我就不舉了,說近點的,用我的老東家36 氪舉例。今天的36 氪已經是一個養活了很多人的新商業集團,而它從0 到1 的過程,則是中國創投行業、一級市場從0 到1 的過程。而作為記錄者和參與者,36 氪的價值觀和企業文化也打著創業者的烙印,年輕、新銳、陽光,開始不在乎賺錢養家(不是說現在,老闆!)。

而區塊鏈從0 到1 的過程呢?在國內,它的第一個拐點在2013 年,所謂國內“比特幣行業元年”。

這一年,比特幣發布了歷史上最重要的0.8 版本,算是支持全網大規模交易了,也被美國政府在聽證會上承認合法地位。幣價由十幾美元暴漲到11 月最高點的一千多美元,人民幣大量湧入比特幣交易市場。開始有人重金研發礦機,火幣、OK 等數字貨幣交易所也於同年誕生。

佔有這個時期紅利的區塊鏈媒體今天還在的是巴比特。雖然巴比特2011 年成立,但從純技術分享到開始有批量KOL 入駐和活躍是在2013 年。而巴比特品牌也注入了比特幣早期社區的基因,技術內容導向、社區化、圈子化。同時因為內容只是早期探索者佈道區塊鏈的手段,長峽和吳忌寒怎麼都能養活巴比特,所以獨立的商業模式這種玩意對於巴比特自然不太重要。

第二個拐點就是區塊鏈被“污名化”的2017,可以說是“國內ICO 元年”,或者勉強稱為“以太坊行業元年”吧。

這一年,ERC 20 被轉移到了GitHub 的請求中,發幣門檻大幅降低,老幣圈已經財富自由者扎堆“創業”,或成立token fund,或挑戰公鏈,一級市場的vc 和前述“退出無門”的互聯網創業項目又給這把火添了柴,一時間區塊鏈創業項目遍地,幣安借勢崛起。

佔有這個紅利期的區塊鏈媒體是金色財經。其崛起的商業模式就很直接了,發ICO 項目的廣告軟文,批量熱錢輕鬆入袋。

ICO 的瘋狂無須贅述,我的清晰感受是,很多項目方一次性拿到了股權項目B、C 輪的錢,一夜暴富讓他們產生了“融資是利潤”的錯覺,投放內容的錢自不會心疼。但項目都是揠苗助長,服務於他們的媒體自然也急功近利。空氣幣泡沫破裂的時候,沒有多少項目依舊有錢分給轉化率難測的媒體,他們的壽命也就被壓縮了。

然後就是,第三個拐點,尚不明朗。

最近幾個月,批量的類金色財經“區塊鏈媒體"大幅裁員甚至關停解散,因為大家都是照搬上述商業模式,沒有核心競爭力,又沒有人家前期積累的雄厚實力和利益鏈條,自然抗不過熊市之寒。

同時又沒有新的技術拐點能帶來行業變革,如果比特幣媒體是巴比特,以太坊媒體是金色財經,EOS 媒體就只能是報導菠菜DApp 的自媒體。波場媒體、BCash 媒體當然也可以有,但屬於他們的風短期更成不了席捲之勢。行業沒有紅利,媒體分不到一杯羹。

在此並非評述好壞,只是想說真相:大部分區塊鏈媒體也是錯付了,以為媒體是快速掘金通道的人,更是錯付了。

誠然沒有創新商業模式也可以依靠流量接廣告、辦活動,走媒體幾十年的老路,但就咱們行業的目前流量天花板和資金量,試問後面那幾百家xx 財經如何在熊市接到廣告? Coinbase 辦會尚不復曾經熱鬧,ConsenSys 都在裁員,國內那些輸出不了的內容的空虛盛會,少一點也好。

更重要的“老生常談”則是對於媒體,保持“內容專業”和“賺錢養家”的之間的博弈。媒體都希望講出彭博的故事、福布斯的故事,有跟內容權威專業度本身不相斥的商業模式。而多數貴圈媒體顯然懶得想這麼多、想這麼遠。無論是直接賣內容當商業模式,還是靠大佬的庇護過日子,對媒體,顯然都不是長久之計。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還有增長千倍的潛力?

馬雲今年曾經在活動中公開說過區塊鏈不是泡沫,比特幣是。並且表示區塊鍊是數據隱私和隱私安全的解決方案。

區塊鏈被反复提及的最大“黑點”就是沒有落地應用,但如果真視區塊鍊為“解決方案”,區塊鏈的2B 應用場景其實早就有了。就說金融,比如供應鏈金融、清結算、跨境轉賬,比如保險……區塊鏈並非沒有應用,只是一沒有大規模商用,二沒有面向大眾的明星級應用。

但正是因為這過度“佈道”的一年,區塊鏈被寄予了快速實現“價值和形態”層面理想的厚望,如果它只是服務於現存流程的企服工具,就太不性感了。

而“被死亡”數十次的比特幣是不是泡沫,會不會大漲,如果拉到不確定的時間刻度上,可能怎麼說都對。但我得說,在一個相對長的時間裡,比特幣毫無疑問是所謂區塊鏈行業存在的基石。

首先是核心信仰者,比特幣社區的人就算面對以太坊也會說一句“Liar, Scamer”(謊言,騙子),如果比特幣信仰崩塌那這個行業也就傾覆了;再者是經濟基礎,區塊鏈增量流量有限,外部資金被撬動的更有限,行業發展的原始資本都來自於比特幣大戶;同時還有上文說的礦業重資產仍有很多人留守(敬請關注近期礦業系列深度報導),以及大家對比特幣金融產品的種種期望。雖然ETF的核准一延再延,依舊有眾多支持者為其發聲站台。

基於以上,在比特幣創始區塊誕生10 週年之際,再探討它是不是泡沫真是沒啥意思,我決定還是誠摯地說句“生快!”同時期盼技術的變革曙光早日照亮行業。

文章最後的段落,我也想給大家送點獨家溫暖。 (如果大家感興趣我就把另一半CZ 專訪也寫完!)

10 月我獨家採訪了幣安創始人CZ 趙長鵬,精華滿滿。但因為當時意外住院,出院之後行業早已今非昔比,我擔心自己的提問過氣,文章就沒成稿。再次向幣安的小伙伴和CZ 致歉。不過這兩天我又去聽了聽CZ 當時的話,他對行業的信心聽起來實在是雪中送炭,並且絕不過氣。於是我摘選了幾段,與大家分享:

Mandy:您的twitter 感覺一直是行業強心針般的存在,您之前發推說數字貨幣市場還會增長1000 倍。您的信心就這麼堅定嗎,從來沒有覺得“行業不行了”的時刻?

CZ:我百分之百相信這個行業。因為並不是我說服自己相信,而是只要你真的理解了,你就知道從各個角度來看,這個行業都才剛剛開始。

因為技術不會消失,並且會逐步發展。

2000 年之後,有大批充滿泡沫的互聯網公司倒掉,但你知道那不是“互聯網不行了”,互聯網技術依舊存在,後繼的公司會更好地發展。

到了今天你一定不會擔心互聯網倒掉,就算巨頭倒掉,蘋果倒掉,互聯網也不會消亡,這個行業也會存在。

區塊鏈也是,它有很多其他技術沒有的好處,這些好處的本質是這個行業存在的核心。

行業發展中的回調,價格的波動,從長期來看都再正常不過。所以我很清楚,區塊鏈行業不僅不會不見,反而會高速發展。

如果互聯網行業曾經以每年x2 的速度進步,區塊鏈應該說在以每年x5 的倍速發展。再看比特幣,大概是每年x7,所以我對這個行業不擔心。

我說的千倍,不是說某個幣再漲一千倍,事實是某些幣很有可能歸零,我是說行業有增長千倍的潛力。我們要做的是保持競爭力,在水漲時跟隨漲上去。

Mandy:明白,互聯網也經歷了從有到無,深入滲透各個行業改變作業方式的過程。但區塊鏈2C 應用跟用戶產生聯繫還是挺遙遠的吧。

CZ:的確是。但是我舉個小小的例子,你看互聯網視頻通話,到最近幾年才穩定一點,說實話還是不夠穩定,但這個概念都多長時間了? 1999 年的時候,我們都在探討互聯網能幹嘛。談到應用,電商淘寶2003 年才起步,也用了很多年成熟。當時就打開網頁看個新聞,網速也很慢,還緩衝半天。如果以十年計,互聯網的十年發展也很有限,到今天三十年了,互聯網用得還可以,但依然有很大探索前景吧。

區塊鏈技術第一是顛覆性強,第二是複雜程度高、變化多,從有很多中間商到去中間化了,要設計那麼多加密節點,性能現在還不夠完善,進步空間還很大。也正式因為它還沒發展起來,才有很多的機會,這是我的看法。而且我覺得這都是顯而易見的,我一直不理解別人怎麼看不出來。

Mandy:明白,我覺得大家都很難去否定區塊鏈的長期價值,但是在短期內可能價值未必跟市值會正相關的,您之前也說熊市隨時都會過去,市場隨時會恢復,您為什麼這麼篤定這麼樂觀?因為很多人現在信心喪失,倍感迷茫。

CZ:你對區塊鏈的認識非常準確,我進入這個行業比較久了,看這種波動已經很多次了。我最早買比特幣大概2 美金,突然一波很火,一小部分人產生了興趣,使它飚升至35 塊錢。

然後漲得太快了,肯定是操作過頭,就回調到了6 塊錢。暴跌了大家當然緊張,但你再想想,幾個月前才2 塊啊。

之後又穩定一段時間,在6 塊上下波動,半年後又衝到90 塊了,又有很多人跟進入場,市場就再次回調到70 塊。

在70 塊待了一段時間後,2013 年底一口氣沖到1000 多塊。後來2014 到2015,再次跌回200 多,又是2 年多過去,然後2016 到2017 大幅上漲,一度到了2 萬多美金,現在再次跌回來。

但你看那個單位,跌回6 塊撐了半年,跌回70 撐了半年,跌回200 撐了2 年。

你不可能永遠都去跟最高點對比,市場永遠是先沖上去,然後理性回調,在一段時間找到支撐點。

上次別人問我怎麼看熊市,我隨口回復後被傳播的有些變調,我不是在預測市場價格,我只是想說從歷史上看,這種回調非常正常。必須要從長期去看,明天后天說不准,五年、十年之後會漲多少倍,大家自己做判斷吧,我信心十足。

所以我會一直堅定地在這個行業裡。因為我覺得現在在地球上,我找不到一個發展會比區塊鏈更快的行業。

-------------- CZ 說得有道理分割線----------------

最後,我代表Odaily團隊和同我們一樣砥礪前行的行業夥伴們許個新年願望:希望接下來,區塊鏈找到對的人,你我剛好,身在其中。

星球小花
作者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