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 郝方舟
編輯| 郝方舟
《2019 大佬說》是Odaily推出的區塊鏈訪談欄目,我們採訪了50 餘位區塊鏈行業引領者,將訪談精華整理沉澱為系列文章。
2018,作為區塊鏈行業媒體,Odaily既陪伴了區塊鏈行業瘋狂的從零到一,也見證了非理性繁榮的泡沫破裂。有人感嘆,這短暫卻精彩的時代片段,再也無法被複製了。因此,我們希望記錄下那些行業親歷者、開拓者的真實聲音,為行業的探索者、守望者指引前路。
《2019 大佬說》是Odaily推出的區塊鏈訪談欄目,我們採訪了50 餘位區塊鏈行業引領者,將訪談精華整理沉澱為系列文章。
編輯| 郝方舟
編輯| 郝方舟
《2019 大佬說》是Odaily推出的區塊鏈訪談欄目,我們採訪了50 餘位區塊鏈行業引領者,將訪談精華整理沉澱為系列文章。
2018,作為區塊鏈行業媒體,Odaily既陪伴了區塊鏈行業瘋狂的從零到一,也見證了非理性繁榮的泡沫破裂。有人感嘆,這短暫卻精彩的時代片段,再也無法被複製了。因此,我們希望記錄下那些行業親歷者、開拓者的真實聲音,為行業的探索者、守望者指引前路。
《2019 大佬說》是Odaily推出的區塊鏈訪談欄目,我們採訪了50 餘位區塊鏈行業引領者,將訪談精華整理沉澱為系列文章。
2018 年是第一代公鏈誕生十週年,也被很多人稱為“公鏈元年”。一批要帶領區塊鏈進入“3.0 時代”的公鏈,視TPS 為“區塊鏈2.0”最大的痛點。分片、Plasma、Casper 以及各種共識機制,排列組合出不同的擴容方案,試圖求出突破“不可能三角”的最優解。也有團隊嘗試從業務場景的真實需求反推技術的進化方向,調整底層網絡架構(比如搭載Layer 2)。更有人質疑現在的公鍊是否已走上錯誤的道路,認為區塊鏈本身並非為通用計算設計,沒必要萬事都對標互聯網。
李俊:無論劍指何方,今年我們的確見證了不少公鏈(在資本的加持下)上線測試網、主網,運營開發者與用戶社區,並大力構建生態。不過,在公鏈數量多於開發者,以及數字貨幣踏入“長熊”的窘境下,造血能力弱的公鏈進行了一輪大洗牌。
所幸,市場上依然不乏現金流和技術能力過硬的少數公鏈團隊,將熊市視為超車的機會,為下一波機會來臨蟄伏準備。
近日,Odaily再次邀請到星雲鏈(Nebulas)創始人徐義吉、本體(Ontology)創始人李俊、Zilliqa CEO 董心書、QuarkChain 創始人周期、Nervos 聯合創始人呂國寧、aelf 創始人馬昊伯、火幣中國CEO 袁煜明,用五問五答盤點公鏈過去這一年、展望未來的風貌。以下為整理編輯後的問答精華,enjoy~Q1. 2018 年,“公鏈界”讓您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什麼?這件事對人們認知區塊鏈產生了哪些影響?
李俊:從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底,公鏈項目從萬馬奔騰到頭部顯現,今年主網真正上線而且運營不錯的公鏈很少。
本來我以為公鏈項目萬馬奔騰的情況會延續兩到三年,但因為熊市來得很突然,所以公鏈的淘汰進度加快了。不過,目前還只是公鏈這場馬拉鬆的開頭。董心書:
2018 年是公鏈得到廣泛關注的一年,不過公鏈不是整個區塊鏈行業的全部,公鏈在區塊鏈中的角色會從目前的焦點演變為後面的促進整個行業發展的作用。
週期:呂國寧:
袁煜明:今年對“公鏈屆”影響最大最深遠的是市場環境。 2017 年區塊鏈概念和市場火爆,吸引到相當一大批的來自傳統IT 領域和互聯網領域的開發者的關注。區塊鏈技術活動、話題、培訓火爆。但從2018 年下半年開始,我們明顯觀察到技術熱度不斷下降,甚至近期非常重要的技術進展,都不再像之前那樣被廣泛關注。
區塊鏈技術發展跟市場環境直接相關,是這個行業的特點。我們認為行業的高速發展,離不開繁榮的開發者社區,以及大量的潛在開發者願意轉到區塊鏈技術領域。由於市場因素,讓很多在區塊鏈初創團隊選擇退出,讓之前關注並尋找機會參與進來的團隊打消念頭,這些都是此刻普遍的現狀。
馬昊伯:
自2013、2014 年後,VC 在2017、2018 年重新關注區塊鏈,一些有影響力的人也開始在關注區塊鏈。
袁煜明:這個事件引發了我對公鏈真正使用價值的思考。可以做一個近似的假設:以往我們用Visa 的中心化服務器去記錄每一筆交易,為了實現“去中心化”,參考EOS 的模式我們需要至少21 個同等服務器去做同一件事情,那麼花費的成本也可近似類比成以前的21 倍,這樣對所記錄的數據價值要求就會非常高,大量的簡單遊戲過程數據是沒有這樣的價值的,等於我們付出了高價值卻得到低價值的結果,這樣的性價比是非常不合理的。
李俊:簡而言之,區塊鏈技術的使用對記錄數據價值也應該是分層的,不同的層級對應的數據價值不同。大家目前過於關注技術實現或者突破,卻忽略了不同定位的區塊鏈對不同價值數據的適用場景分類,如公鏈上記錄的數據價值應該是最高的,有最高級的去中心化需求和價值;聯盟鏈上的次之,更多是聯盟間需要公證的數據;私鏈上基本上可以等同於傳統的中心化服務器,以信用做背書,技術上融入區塊鏈技術即可。
Q2. 對比互聯網發展史,您覺得公鏈在區塊鏈世界扮演的角色是什麼?現在處於什麼樣的階段?徐義吉:
區塊鏈的2018 和比特幣價格一樣,經歷了一個春夏秋冬,春夏很短,秋冬很長。整個行業也從狂熱到冷靜,從膨脹到收縮。李俊:
公鏈在區塊鏈世界中扮演的是中流砥柱的角色。聯盟鏈可以滿足局部範圍、局部階段的需求,但最終還是會過渡到公鏈。董心書:
歷史不會重複,但是會驚人地相似。公鍊是區塊鏈世界的基礎設施,不過目前還處於非常早期的階段。
週期:
公鍊是個底層架構,類似於互聯網的TCP/IP 協議。目前區塊鏈處於早期,公鏈的迭代速度很快。區塊鏈的發展之所以這麼快,是因為兩點:區塊鍊和價值直接產生關係;大家都認為區塊鏈行業會產生頭部效應。呂國寧:
回到5年前,甚至更早,區塊鍊和其生態都不存在。比特幣流行後,我們開始探索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和分佈式賬本的潛力。以太坊流行後,我們開始思考基於智能合約的去中心化應用能給我們帶來一個怎樣的繁榮生態。
袁煜明:從比特幣、以太坊,到EOS,我們看到的是人們在互聯網之外,開拓出了一個新的、之前不存在的疆域,就像發現了新大陸。這個疆域的邊界在什麼地方還需要繼續探索。這個疆域能建立的商業生態還在早期但潛力巨大。所以區塊鏈新領域和互聯網一定是互相打通,互為補充和競爭的關係。在這個新領域,會誕生新的商業模式、新的產品、新的價值,去跟互聯網競爭,同時也會刺激互聯網環境加速進化。
馬昊伯:
目前的區塊鏈特別像2000 年的互聯網,那個時候大家對互聯網的認知就是QQ、門戶網站、聊天室。我們再來看現在的區塊鏈,也就是交易所、ICO、加密貓及博彩類應用等。
李俊:袁煜明:
公鏈將是Web 3.0 的基礎設施。 Web1.0 提供了用戶讀取的需求,任何東西都可以通過主動去查詢來獲得;Web2.0 提供了用戶互動的需求,用戶還能有互動和反饋,但所有的數據都是通過寡頭企業的服務器存儲記錄,用戶也會有隱私被人監控的感覺;Web3.0 將提供一個更加扁平的互動模式,所有數據交換將基於分佈式網絡,以加密的形式分佈式存儲在網絡中,而不是掌握在寡頭企業,個體隱私將得到充分的保障。當然,那時公鏈的定義可能較當前的定義會有很大的不同,當前以BTC 支付類型為1.0 和以ETH 智能合約為2.0 定義狀態的公鏈只是這個生態的0.1 階段,非常初期的技術邁步,後面的路還很長,發展空間很大。
Q3. 可否在擴容、吸引開發者、社區運營、生態佈局、安全、現金流(或者您認為對一條公鏈最重要的點)之中排下前三名?李俊:
技術(擴容是技術的一部分)決定能走多遠,以及如何更好為開發者服務。現金流方面,不管是社區還是技術的發展,都需要有好的經濟模型支持,比如對節點、開發者的激勵。這個現金流不僅僅只是核心團隊的現金流,而要讓整個生態都長久、健康、自循環地運作起來。
董心書:這幾點都非常重要。其中,安全、擴容、吸引開發者、社區運營這幾點在一開始就要做到最好。現金流、生態佈局可以稍緩。
週期:
安全、社區參與程度、可擴展性。社區參與程度,是去中心化比較明確的體現。對於區塊鏈來說,就是需要很多人去參與、維護這個網絡並從中獲益。有點類似於電視台與網紅,現在網紅即便不上電視台也可以火,也可以吸引流量,最後慢慢就形成網紅經濟。關於可擴展性,會牽扯到另一個問題,目前為什麼有這麼多鏈的存在呢?其實,每個公鍊是多維空間上面的一個點,這個維度可以是共識、賬本、智能合約,將這些維度進行不同的排列組合,就會出現很多公鏈。比如以太坊就是在智能合約維度、POW 維度進行組合。而我們想做一條線,通過靈活性將不同的點加進來,這條線就是公鏈所實現的不同維度的功能。靈活性和可拓展性是未來區塊鏈非常重要的因素。
安全、核心團隊/基金會、開發者/用戶社區。
袁煜明:安全永遠是第一,不能做任何妥協。核心開發團隊和基金會在開發早期推動和技術決策,財務計劃起的作用也很大。長期發展則要看開發者社區和用戶社區。
第一是公鏈的易用性,也就是對C 端用戶足夠友好,對B 端開發者足夠簡單。這兩點是公鏈非常核心的事情。
李俊:第二是當用戶增加後,公鏈能否提供穩定高效的運行環境。開發者在選擇生態時,不能只看哪個生態的用戶多,比如比特幣的用戶多,但是我之前做比特幣支付的效果並不好。我希望有產業的開發者進來開發DAPP,比如馬雲做區塊鏈的淘寶,肯定比區塊鏈裡的人做強很多,因為馬雲懂賣貨的邏輯,區塊鏈裡的人不一定懂這個邏輯。
袁煜明:公鏈自身的定位,價值數據,將是第一位。剩下幾個都屬於同一個概念,開發者足夠也意味著生態佈局和安全足夠。
Q4. 公鏈項目現在遇到最大的瓶頸是什麼?
李俊:公鏈目前都在做應用,但是實際落地的突破還不明顯。公鏈發展到後面不僅僅是技術問題,還有業務場景、商業機制的設計以及在不同行業的拓展。這些難度都很大,挑戰的東西很多,需要在不同的行業設計新的行業規則、新的商業流程,才能把區塊鏈技術應用進去。
董心書:最大瓶頸是公鏈如何深入到現有的業務中,如何平衡各方利益,這是非技術層面的東西,我認為這是最大的挑戰,也是我們最大的機會。
從長遠來看,區塊鏈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但是目前階段會有比較高的初始成本,這個成本需要多家一起分擔,這個會比較難。
週期:
如何平衡不可能三角問題,讓更多社群認可。呂國寧:
2018 年我們看到EOS 相對以太坊,將交易性能提升了兩個數量級,引領了區塊鏈遊戲類應用的爆發。但是兩個數量級的性能提升,還不足以支撐我們希望的繁榮的、有各類型DAPP 的加密經濟生態。
袁煜明:目前在開發中的公鏈項目,目標都是確保更安全和更高性能去支撐更多的應用和用戶,各家採用的技術方向都不一樣,能否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時間和交付市場去驗證。
馬昊伯:
第一是用戶入門門檻太高,既需要向公鏈支付費用,又不像微信,大家一看就會用。區塊鏈需要把一些類似CPU 的概念隱藏在後台,比如如果是應用服務商直接向公鏈支付費用,那將會有效防止DDoS 行為,而且對用戶來說也更友好。第二是性能差,而且應用之間相互幹擾。比如以太坊的TPS 低,彼此資源不隔離。當時以太貓遊戲一度導致以太坊擁堵,也影響了以太坊上的其它應用。
目前公鏈項目的瓶頸在於區塊鏈全生態建設和配合上,比如ETH是個安全性很高的公鏈,它需要可擴展性強的Layer 2 來配合,需要分佈式存儲來存儲,這需要一個全生態技術覆蓋,區塊鏈公鏈世界不一定要很多條公鏈,但需要大家都在一個安全的生態下去擴展硬需求,效果遠遠大於fork 一條所謂新公鏈,這些都是偽改進。
李俊:Q5. 2019 年公鍊和區塊鏈世界可能會有哪些變化和趨勢?
徐義吉:2018 的公鍊是exclusive 封閉排他的,2019 年的公鏈應該是inclusive 普惠共贏的。因為我認為沒有一條公鏈能夠獨自成功,作為區塊鏈底層基礎設施,還有太多地方值得大家相互探討、學習和提升。應該更多的關注區塊鏈技術本身,即一個原生的基於分佈式數據確權帶來的交互和影響。
展望下區塊鏈2019,從星雲鏈來看,區塊鏈本質沒有變化,即由分佈式技術帶來的“自治數據元網絡”對未來生活的潛在影響和改變。寄託著由技術帶給人們未來美好生活的期望,這種期望需要所有區塊鏈從業者一起去努力,去突破!李俊:
2019 年區塊鏈在技術、商業、投資等各方面都會更務實,區塊鏈在實體方面會有局部落地。至少前十名的公鏈會逐漸顯現。董心書:
技術方面會成熟,會有很多(公鏈)上主網,會看到一些有趣的應用。不排除會出現新的驚喜。
週期:明年會有更多的落地,更多的技術會得到驗證,這些都是非常值得期待的。當然也會有想像不到的新東西出現,畢竟區塊鏈的發展過程起伏比較大,過山車都不足以形容這個過程,對我而言,更像是蹦極。
整個行業受市場因素影響,此刻處於低谷和下行通道中,2019年上半年還看不到好轉的跡象。這對於優秀團隊來說是一個考驗。堅持到下一風口,才能抓住行業發展的機會和紅利。
袁煜明:但我們還看到,在2017 年至2018 年這一波浪潮中,一批來自學術領域,尤其是密碼學領域頭部的項目團隊獲得了空前的關注和發展契機,很多前沿技術和項目獲得資本和機構的支持,有足夠的資源推動技術研究和發展,包括更好的密碼學、簽名算法、隱私算法。區塊鏈底層技術的發展將會在2019 年看到更多可能性。
馬昊伯:
2019 年,區塊鏈項目會有一輪洗牌;熊市會淘汰掉一批公司;會有一些DAPP 出現。
2018 年,加密經濟和輿論都刺激並助推資本再次湧入區塊鏈行業。亂象的背後也有技術的“真·突破”。區塊鏈的泡沫擠壓和公鏈的洗牌,尚未結束。 2019 年,頭部公鏈會慢慢顯現,應用層也將迎來新的發展。
附《2018區塊鏈領域走心盤點》
相關專題
附《2018區塊鏈領域走心盤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