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客座教授、TASchain合夥人Larry:區塊鏈要有流水思維,而不是流量思維| POD新區勢峰會
小派克
2018-12-24 03:54
本文约3744字,阅读全文需要约15分钟
“一條鏈、兩種機制、一個思維”

11 月28 日,由Odaily 與36Kr 集團共同主辦的2018 POD New BlockTrend 新區勢區塊鏈峰會在北京舉行。會上浙江大學客座教授、TAS 合夥人Larry:發表了《鏈未來,證成功》的主題演講。 Larry 表示,作為一個20 多年的IT,雖然現在是冬天,但他對區塊鏈整體還是比較樂觀。他從自己接觸參與的國外標準組織,特別是聯盟鍊和公有鏈的角度來分享對區塊鏈行業的創想和心得。

他說,之所以區塊鏈會出現是因為,傳統互聯網消除了空間和時間的局限,提高了溝通和協作的效率。雲計算和人工智能相當於提高了生產力,而大數據是一種生產資料,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對生產關係產生影響,這就是為什麼十年前出來了區塊鏈。

他認為區塊鏈的考核的是“流水”,講的是價值,而傳統的信息互聯網講的是流量經濟,這二者的思維方式會有很大的不一樣。我們需要思考如何從流量經濟變為流水經濟。

他提出區塊鏈的核心是“一條鏈、兩種機制、一個思維”。即用區塊鏈技術保證可信性,兩種機制指的是通證的經濟激勵機制和道DAO 的社區治理機制。而一個思維指的是共建共有共贏共治。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以下是演講實錄:

Larry:非常感謝大家還堅持到現在,也非常感謝主辦方給我這個機會,分享一下我對區塊鏈的看法。我叫Larry,1999 年到的矽谷,是一個20 多年的老IT。我今天主要跟大家分享一下,雖然在冬天,但是我對區塊鏈還是比較樂觀的。從我接觸參與國外的標準組織已經接觸的項目,特別是聯盟鍊和公有鏈,分享一下我的看法,以及我參加區塊鏈項目的一些心得。

我是在北京理工大學讀的計算機,後來到加拿大讀博士,1999 年到的矽谷,期間參加了很多國際標準組織,包括IETF、ISO、NIST 等這些標準組織的製定。後回國創建一個公司,這家公司是柳傳志投資的,在深圳上市。我離開之後加入一家矽谷的公司,做移動信息和移動安全,後被加拿大的黑莓收購。後又加入一家矽谷網絡信息安全公司,這家公司也被美國軍火商收購。我還是幾個大學的客座教授,同時也給一些政府和風投機構做投資顧問。

大家都談到區塊鍊是一個可信價值互聯網,這和傳統的信息互聯網有很大的不同。傳統互聯網不論是移動互聯網還是PC 互聯網,它消除了空間和時間的局限,提高了溝通和協作的效率。雲計算和人工智能是提高了生產力,而大數據是一種生產資料,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對生產關係產生影響,這就是為什麼十年前出來了區塊鏈。

區塊鍊是一個可信的基石和可信機器,它能夠提高生產力,改變生產關係。區塊鍊是價值互聯網和傳統的信息互聯網有很大的不同,它講的是流水思維,講的是價值經濟,而不是傳統互聯網的流量經濟,所以它的思維方式會有很大的不一樣,就是從流量經濟變成流水經濟。

區塊鍊主要是一條鏈兩種機制,和一個思維。從技術來說,用區塊鏈技術保證可信性,區塊鏈的本質是技術保障,與設備無關,這和有些做法不太一樣。它是可以向第三方證明的可信計算範式,它整個過程是真實可信的,因為它是透明公開的,並且是可以自證清白,帶來結果的可信。

兩個機制,一個就是通證Token 機制,這個主要是做激勵的;另外一個道DAO 就是社區組織的治理機制;而一個思維就是共建共有共贏共治的思維方式。

通過這麼多年對區塊鏈的研究和實踐,我認為現在不論是公有鏈、聯盟鏈還是私有鏈,一定要價值落地,而不僅僅是炒作投機。制約區塊鏈落地主要有三大痛點:效率、安全和可用性。

效率是第一個普遍存在的痛點。效率問題主要體現在吞吐量、容量、規模和成本上。比如吞吐量可以代表你吃多快,容量則代表能吃多少,而規模表示受眾群體的大小,成本又制約著鏈的實用和應用落地。目前,區塊鏈實際上效率非常低下:首先是效能低,吞吐量非常低,不夠快;其次是容量少,如果一個區塊鏈把它性能提上之後,可以吃得很快,但能夠吃多少就是容量。二者目前都受限於單節點的算力和容量。另外就是它的規模,規模有兩個方面,有一些像比特幣在向下規模方面做的比較好,就是比特幣一個節點你也可以玩,而現在很多鏈系統啟動節點數要求太多,像EOS 是21 個節點,如果沒有21 個節點是運行不起來的;在向上規模方面,在規模非常大的時候,有幾百萬、千萬的節點規模的時候轉不起來的,受到網絡通信等的限制。

我看過一個學術論文,這個論文講一兆的塊,在P2P 網絡上傳播,需要18 秒才能覆蓋三千個節點的95%,所以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你有幾千萬、幾億用戶的時候,你的網絡傳播效率如何才能加快。

再有一點就是成本。很多人說我做區塊鍊是為了信任,雖然信任是有代價,也不能不計成本要講性價比。比如說做打車鏈,出租車一公里是2 塊錢,打車因為可信,如果變成20 塊你還會去打這個車嗎?所以很多項目和人在做區塊鏈時,都沒有考慮成本。

另外就是安全,這是區塊鏈現在面臨的第二個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前幾位嘉賓講了很多,包括數據安全、通信安全、合約安全、機制安全。前一段BCH 的分岔就是因為機制的問題,雙方沒有達成一致的共識,所以整個機制的安全也是很重要的,另外就是隱私保護、合規和公平,這些都是需要去解決的問題。

第三個痛點就是可用性,現在的區塊鏈可用性比較差,一個是對開發者,一個是對最終用戶。比如最終用戶你需要有一個錢包地址,要有你的私鑰,還要有公鑰,還是非常麻煩的。對開發者,IDE 不健全,生態不豐富。所以要簡便豐富,從自動到智能,要有彈性: 可插拔、擴展,自適應,按需配置。

所以區塊鏈在效率、安全和可用性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達到簡單、方便、快捷、便宜、安全,才能讓區塊鏈落地,不僅有流量,還要有流水,創造價值,改變生活。

再來看看區塊鏈的著名“不可能三角”,僅是大家對目前現狀的一個階段描述,並沒有理論依據。去中心化只是一個手段,並不是目的,它的目的是為了可信、自由、公平和公正。實際上,在現有的中心化系統裡,分佈存儲計算和並行處理已經被廣泛應用起來了,包括支付寶等,所以分佈式並不一定代表著低效。關於效率成本,我和浙大的張教授發表過一個文章,專門分析了現有的幾個主流的區塊鏈的成本和效率問題,並提出一些設想、方向和建議,以期解決這個問題,使得系統的整體算力吞吐量和存儲容量,不再受限於單節點的算力和容量限制。可以達到“區塊鏈的可信和中心化的效率”,破解“不可能三角” 問題。

“融合、回歸和落地”是三個關鍵詞。

“融合是趨勢”:包括國際化的融合,區塊鏈的天然跨境,很重要的特性是全球化;技術和應用運營的融合,在過去美國和矽谷特別注重基礎技術的研究,而國內比較重應用和運營,但現在國內外都是技術和應用運營並重;另外就是團隊的融合,現在正規軍入場,包括投資機構和項目團隊,不僅有技術極客也有正規軍;產學研的融合,學術界和工業界的融合,很多大學教授和科研院所研究人員把他們的科研成果和業界工程實踐結合起來,一起探索區塊鏈的發展;技術的融合成為必然,就像我前面提到的一樣,區塊鏈會和現有的互聯網技術進行融合,公鍊和聯盟鏈的融合,希望實現“區塊鏈的可信和中心化的效率”。

“價值回歸”:包括項目方和投資機構,大家都要回歸價值本身,不再投機或炒作,而是項目方踏踏實實做事,機構按照項目的價值進行評估和投資,這樣空氣項目就會被篩掉,有價值的項目,就會發展壯大。所以過冬不是壞事,冬天來了,春天就不遠了。

“應用落地”:應用與基礎設施建設相輔相成,沒有基礎設施,應用也就無法展開;沒有應用,基礎設施也就沒有用武之地。所以,應用要落地,一定要創造價值,通過改變生產關係,進一步提高生產力,提高效率,為人們生活帶來福利。與信息互聯網的流量經濟不同,這裡要講流水,而不僅僅是流量,以承載價值。

我們做的TASchain 項目,就是一個高可用、強安全和高效率的可信商用編程平台。我們秉承“可信創造價值” 的理念,實現了高效率(快:共識算法、通訊和並行計算,多:分佈存儲,大:規模大,成本低等),強安全(存儲和賬戶、合約和應用、通證和治理等)和高可用(簡便豐富的IDE 和中間件,彈性可插拔、可配置和可擴展,按需自適應,公鏈、聯盟鍊和混合鍊等)。目前正在內測,計劃明年Q1 公測,Q2 主網上線。同時,現在已經有好幾個成熟合作項目落地中,明年將有數億流水和百萬級流量的承接。

因此我對區塊鍊是充滿信心的,現在是區塊鏈投資和開發的最好時機。最後再強調一下“區塊鏈就是未來,通證一定成功”。 “融合是趨勢,價值回歸是必然,應用落地是結果”。區塊鍊是價值經濟,要流水思維,而不是流量思維!

小派克
作者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