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aily 列傳| 成為中本聰
郝方舟
@OdailyChina
2018-10-22 09:39
本文约8101字,阅读全文需要约32分钟
比特幣前傳。

編者按:我甚至不知道他的性別年齡或任何過往,圍繞他的重要線索包括一篇名為《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的論文,散落在bitcointalk論壇上的575篇帖子,還有他的名字,Satoshi Nakamoto(中本聰)。

As James Burke said in《Connections》,"Things almost never turn out as expected."(事情總是和我們預想的不一樣)

希臘字母表的誕生推進了哲學、邏輯和民主的進程。一個沒怎麼上過學的蘇格蘭機械師微調下蒸汽泵,觸發了工業革命。

Burke also said,“Each one of innovations is part of a family of similar devices,and is the result of a sequence of closely connected events extending from the ancient world until the present day.”(每次創新都是和它相似的“創新家庭”中的一份子,也是從古至今與其緊密相關的事件結果的合集)

19世紀的一位氣象員設計了個能噴出雲的小裝置。受其啟發的盧瑟福發現,原子可被分裂,因而被後人尊為“原子核物理學之父”。盧瑟福在劍橋拒絕過的一名猶太學生,轉讀了理論物理,後被任命為“曼哈頓計劃”的首席科學家,他就是奧本海默。

回顧歷史上的每項重大發明,它們並非孤立地存在著,而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又與它所處的時代緊密相關。比特幣亦是如此。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螺旋上升的貨幣史信用的中心化居所

5000年前,生活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蘇美爾人開始使用白銀作為補充交易手段。就是說,“小蘇”可以用10斤麥子+1單位銀錠換“小美”的一頭牛。但問題來了,“小蘇”手頭只有5斤麥子。他和“小美”商量,可不可以先換牛,秋收後再補上短的那5斤麥子。 “小美”家就不缺牛,又急用麥子,認為這事可以這麼辦。但口說無憑,他從河邊挖了些泥巴捏成泥板,用蘆葦桿刻上這筆“債務”,蓋上“小蘇”家的印章,再燒成泥板。

於是,人類最早的信用工具誕生了。

2000年後,繼承了泥板的巴比倫人在更複雜的商業活動中學會了轉讓泥板(債權)、借貸和計算複利。

白銀和泥板能扮演貨幣和信用的背後,離不開一些基礎條件:

  • 白銀以其稀缺性、(相對)穩定性和便攜性,在物物交換需求之上達成了某種“共識”。

  • 受制於資源的短缺、生產力的局限、社會分工的不同、受季節影響的農業、未來的無法預測性等因素,時間被賦予了“商業”價值,信用隨之被引入到價值交換中。

  • 貨幣和信用要想被廣泛認可,還需交易雙方之外的第三方(當時是國家權力)做背書;一旦一方違約,第三方有權強制執行約定,以實現某種公平。

讓我們把時間線推到公元前一世紀,帝國皇帝奧古斯都(屋大維)將羅馬的貨幣信用體系建立在朱庇特神廟(當時的中央結算銀行)的黃金儲備上。但隨著帝國強推都市化運動,跟不上腳步的農業生產開始支撐不起城市的飛速發展和高福利制度。為了彌補軍費激增帶來的財政虧空,統治者通過降低貨幣的含銀量讓貨幣持續貶值。

301年,扛不住惡性通脹和貧民暴動的羅馬帝國頒布了《最高價格法》,想以行政控制價格。但適得其反,“賣家們”既不敢囤貨(會被處死),又不想依法賤賣。貿易退化回物物交換時代,自由市場崩潰。

下一任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用“金本位制”取代了“銀本位制”。不過,只有公職人員拿金幣俸祿,領銀幣薪水的普通人不得不承擔貨幣貶值的後果。隨著中產變無產,經濟滯緩,再加上戰爭帶來的土地荒蕪和生產力下降,羅馬帝國崩塌,人口回到500年前“建國”時的水平。

同樣是王室,1200年後的斯圖亞特家族顯然總結了不少前人經驗。 1694年,英格蘭銀行發行了由國家背書的紙幣。在此之前,歐洲更流行的金融模式是黃金出借和票據支付。只是這次,票據升級皇室許可的紙幣,任何人都可以將其兌換成鑄幣。紙幣的流通屬性很快凸現出來。

1929年,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開始,英國、日本、美國相繼拋棄“金本位制”,紙幣慢慢不再能代表黃金的價值。 1944年,布雷頓森林體系成為新的國際貨幣體系,取代“金本位制”的是“金匯兌本位制”,美元成為黃金的等價物,並處於世界貨幣的中心。 1971年,第七次美元危機爆發,為了控制通貨膨脹,刺激經濟回升,上任不久的尼克松總統發表電視演講,宣布停止履行外國政府或中央銀行可用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的義務。自此,布雷頓森林體系開始瓦解,貨幣的基礎從金屬供給轉向國家承諾。

此時距離中本聰的“出生”,還有不到4年。

在漫長的貨幣史中抽出上面幾個玻片,我們會發現:

  1. 物物交換的不便催生了貨幣(雖然馬克思並不這麼看);

  2. 貨幣既是價值的度量,也承擔著流通的職能(也是亞當·斯密教我的);

  3. 圖片描述

二級標題

圖片描述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人人生而平等)

In 1776, Thomas Jefferson wrote,”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人人生而平等)

但有關統治者操控金融機構以實現政治目的的陰謀論從未被消音。前面提到的中本聰“生日”藏了一個讓後人津津樂道的梗,也是對原有貨幣制度的暗諷。

圖片描述圖片描述

P2P Foundation的註冊規則(順手貼下中本聰在P2Pfoundation的主頁4月5日

1933年4月5日,時任總統羅斯福簽署了Executive Order 6102。法案規定,禁止公民私藏黃金。個人需向銀行上繳所有黃金(及憑證),按每盎司20.67美元的價格換成紙幣或存款;銀行則將收上來的黃金交由美聯儲。

第二年1月,羅斯福政府定義新的金價為每盎司35美元,這代表美元(即人民的私有財產)貶值了41%。

雖然歷史書中說,這是羅斯福新政的第一階段,通過實行所謂凱恩斯主義,在緊急時刻(前文提到的大蕭條)以政府力量幹預經濟,此舉增強了本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但國會未經民主程序,低價“沒收”私有黃金,已嚴重違反憲法和《獨立宣言》倡導的自由、平等、隱私權等價值觀。時任美國國會預算委員會主席Lewis Douglas直言:“這是西方文明的終結。

圖片描述1975年圖片描述

圖片版權所有:NBCnews

那麼,作為個人,有能對抗強權的辦法嗎?

上世紀80年代末,一群天才極客提倡通過加密算法保衛自身的信息與財產自由,反對由政府和軍方壟斷密碼規則。這些小圈子經歷了幾年的“無組織運營”。直到1992年,Intel高級科學家Tim May發起了加密郵件列表組織。 1993年,美國數學家Eric Hughes寫了本名為《A Cypherpunk's Manifesto》的書,創造出Cypherpunk(密碼朋克)一詞。這個群體被正式定名。

郵件組的成員中包括“維基解密”創始人Julian Assange、編寫了點對點文件共享協議BitTorrent的Bram Cohen、萬維網之父Tim Berners-Lee、最早提出智能合約這一概念的Nick Szabo、Facebook創始人之一Sean Parker等。組員們主要討論數學、加密技術、計算機技術等話題,也涉及到點對點支付系統的構想和闡述(如E-cash、B-money、Beenz、Flooz等虛擬貨幣先驅)。只不過,這些系統仍未擺脫中心化的控制,而且理論與落地之間,還缺一場“薩拉熱窩事件”。

2008年9月21日,華爾街投行接連倒下,美聯儲宣布:把僅存的兩家投資銀行(高盛集團和摩根士丹利)改為商業銀行;希望可以靠吸儲渡過金融危機。

2008年10月3日,布什政府簽署了7000億美元的金融救市方案。

28天之後,也就是2008年的11月1日,一個密碼學郵件組裡出現了一個新帖子:“圖片描述圖片描述

metzdowd.com郵件組的一些基礎規則

論文以較為嚴謹的邏輯闡述了這套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的設計,先是討論了金融機構受制於“trust based”(基於信用)的問題,再一步步說明如何實現“無需第三方機構”,並精巧地解決掉前人遺留下來的技術問題。

兩個月後,中本聰發布了開源的第一版比特幣客戶端,並首次挖出50個比特幣。產生第一批比特幣的區塊被稱為“Genesisblock”(創世區塊),創始區塊被編譯為0區塊,沒有上鍊。中本聰用了6天時間挖出這個塊。這也在bitcointalk論壇中引發討論,比特幣的“信徒”們聯想到了聖經中,“神用六天創造天地萬物,便在第七日歇工安息了”。

“God creates this earth and its heaven and all forms of life in six days……and he rested on the seventh day from all his work which he had made.” - Genesis

雖然論文中並未出現decentralized(去中心化)、token(通證)、economy(經濟)等概念,但中本聰詳細解釋了區塊(Block)和鏈(Chain)在網絡中的工作原理。 Like God said,"Let there be light, and there was light. - Genesis 1:3。"於是,便有了區塊鏈(Block Chain)

這篇論文,後來成為了“比特神教”的“聖經”,技術成為信仰的基石,開發者文檔成了“漢謨拉比法典”。

之後,比特幣通過交換披薩實現首次現實場景的支付、被美國政府封鎖賬戶的維基解密依靠比特幣奇蹟般地生還、中本聰的“放權”與退隱、真真假假的現身和闢謠等等一系列傳說,融合了後人的期許、想像和投機,成為了“聖經故事”。

也有人並不滿意“舊約”中描繪的世界,另起教派,將教義寫入白皮書,在比特幣之後的十年中,講述著他們的信仰故事。就像66卷聖經的寫作跨越了1500年,又經過2000年的解讀,基督教分化出33000個枝丫CoinMarketCap顯示,數字貨幣種類已超過2100種,數字貨幣整體市場規模超過2000億美元(上一個從0起家做到2000億的icon還是巴菲特創辦的Berkshire Hathaway)。比特幣仍以1100億美元以上的市值領跑整個數字貨幣市場,其昨日均價為6487.13美元。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每一項重大成就都會帶來新的問題人類是技術的性器官?

讓我們先從論文最後一頁的“參考資料”讀起:

這些“大神”緣何出現在這一頁?我整理了一張表:

我們發現,比特幣論文第二章的公鑰簽名、第三章的時間戳、第四章的Hashcash和PoW、第七章的Merkle Tree、第十章涉及到的保護隱私的思想等,都在表中出現過。
中本聰所做的工作包括,通過hash對全部交易加時間戳,再合併到鏈上作為交易記錄;通過基於hash的PoW實現記錄的不可篡改,解決了拜占庭將軍問題和雙花問題;設計了共識機制和激勵經濟機制防止網絡攻擊——實現攻擊需50%以上的算力,滿足此條件者獲得的挖礦收益高於攻擊網絡獲得的收益……並最終形成了這套“包括了所需要的全部規則和激勵措施”的P2P電子貨幣系統。

“Humans are the sex organs of technology.”(人類是技術的性器官)Kevin Kelly said in 《The Technium》.

放在漫長的科技史裡,中本聰的比特幣只是“技術的一小步”。十年前,他融合了前人在分佈式數據庫、P2P網絡、加密計算、時間戳等領域的經驗成就,“成為中本聰”。十年後,無數創新者“站在中本聰的肩膀上”改造數字貨幣和區塊鏈。中本聰留給後人的不僅是“一套電子現金系統”,還有發現與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自由思想。

Albert Einstein once said,“A clever person solves a problem. A wise person avoids it.”(聰明的人解決問題,睿智的人避免問題)

“睿智”的中本聰還留下了兩個彩彈:

  1. 二級標題

  2. 二級標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當你一覺醒來發現自己有了超能力,你會(像鋼鐵俠一樣)昭告天下,還是(像蜘蛛俠一樣)隱藏身份?

在密碼朋克運動的同一時期,也曾有不少“反中心化金融”的嘗試,但結局並不美麗。 1998年,夏威夷居民Bernard Von NotHaus創建私人貨幣Liberty Dollar,2007年FBI突擊檢查其鑄幣活動,並查封Liberty Dollar,Bernard Von NotHaus因“製造與美國的官方貨幣競爭的私人硬幣”獲罪。 2007年,數字貨幣e-Gold因收集客戶信息不足被指控非法,發明者被軟禁。

回到故事的主線。 2010年12月12日,中本聰在比特幣論壇bitcointalk發表最後一篇文章,並將網站移交給比特幣首席開發者Gavin Andresen。此後他與“圈內朋友”的郵件交流也逐漸減少為零。

丟失了“線頭”的群眾開始意識到,中本聰從未透露過個人信息,和任何人交流都使用PGP加密和Tor網絡。他在2008年註冊的bitcoin.org和bitcoin.net兩個網站,均有域名公司anonymousspeech提供匿名性保護。他甚至在白皮書和社區發言中,有意偽造了些個性化特徵,來避免計量文體學(將寫作風格視為每個人獨特的指紋來鑑別一個人的身份)的追踪。

還記得“彩蛋一”中,中本聰沒去踩NSA的“算法陷阱”嗎? FBI許是嗅到了危險的味道,也對中本聰的真實身份展開過多年的調查。有人向FBI和CIA提交過FOIA(信息自由法)請求,詢問有關中本聰身份的信息。得到的回復為“Glomar response”(既不否認也不承認)。也有不少人堅信,NSA知曉中本聰的真實身份。

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人宣稱自己為中本聰,媒體們也不時地宣布發現了中本聰的真身或其背後的組織。遺憾的是,《連線》雜誌、Gizmodo網站、彭博社等發出的新聞也均被質疑並最終闢謠。

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感謝長鋏當年的截圖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參考資料與相關閱讀

Satoshi Nakamoto,《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https://bitcoin.org/bitcoin.pdf

趣歷史,《揭秘:5000年前的蘇美爾人是怎樣玩信用的? 》http://www.qulishi.com/news/201603/94824.html

畢競悅,《古羅馬帝國為何衰亡:政府濫發貨幣物價飛漲》http://cul.qq.com/a/20170612/011701.htm

平方金融,《十分鐘讀懂布雷頓森林體系》https://www.sohu.com/a/134748888_474256

維基百科,《Executive Order 6102》https://en.wikipedia.org/wiki/Executive_Order_6102

楊家旭,《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的過程及誘因分析》

David Orrell.(2016).《The evolution of money》

Yoram Barzel.(2002).《A Theory of the State》

Handa, Jagdish.(2009).《Monetary Economics》

燈下鼠,《比特幣、區塊鏈以及密碼朋克的歷史》https://www.jianshu.com/p/7d0327e18244

長鋏,《我們都是中本聰:那些孜孜以求建立密碼學貨幣的先驅們》https://www.8btc.com/article/6697

Melody,《為什麼中本聰要一直匿名? 》https://www.8btc.com/article/194131  

Barrett, Kurian, Johnson.(2001).《World Christian Encyclopedia》

Wendy,《世界上最低調的億萬富翁:中本聰每年仍源源不斷地收到比特幣》https://www.8btc.com/article/150353

qq88,《搜尋中本聰》https://www.8btc.com/article/36132

Dominic Frisby.(2014).《Bitcoin:The future of money?》

維基百科,《Double-spending》https://en.wikipedia.org/wiki/Double-spending

混跡碼圈,《拜占庭將軍問題》https://blog.csdn.net/dhd040805/article/details/79899642

特別感謝對本文“提供方法論”的James Burke. (1995). 《Connections》.

我是Odaily高級編輯郝方舟,區塊鏈優質項目尋求報導,可加nooxika,煩請備註公司+姓名+事由。再做個小預告,由Odaily研究院撰寫的《比特幣簡史》即將發表,將為大家講述2008年以後的更多故事,敬請關注~

郝方舟
@OdailyChina
作者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