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 年11 月1 日,在一個“密碼學郵件組”中出現一個署名為中本聰的新帖子。
我正在開發一種新的電子貨幣系統,採用完全點對點的形式,且無需受信第三方的介入。 ”
《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的論文。其中,中本聰質疑傳統銀行機構的信任問題,將比特幣打造為區別於傳統金融體系的一種數字貨幣和在線支付系統。利用加密技術實現資金轉移,而不再依賴於中央銀行。
兩個月之後,也就是2009 年1 月3 日,中本聰發布開源的第一版比特幣客戶端,比特幣就此誕生。其同時通過“挖礦”獲得50 枚比特幣,產生第一批比特幣的“創始區塊”。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比特幣閃現支付領域,修行尚淺
不可否認,比特幣熱度有增無減。區塊鏈技術也開始從幕後移至台前,在全球互聯網領域,尤其是金融互聯網界炙手可熱。但當下,我們尚未看到加密貨幣的出現引發支付革命。相反,在比特幣介入之前,貨幣就已經以數字化的形式在世界各地流通。
我們以發展中市場為例。
2007 年,肯尼亞手機運營商推出M-Pesa 業務,繞過銀行,提供存取款、匯款服務,以解決肯尼亞銀行普及率低的痛點。如今,手機支付平台M-pesa 全球用戶超2500 萬,平均日交易額約150 億肯先令(約合1.48 億美元)。
由於其係統存在於肯尼亞貨幣和銀行體系之中,因此相對穩定,風險低。世界銀行曾指出,M-Pesa 為低收入消費者提供低成本的支付平台,Bill Gates 也盛讚M-Pesa 是金融包容性創新最高成果之一。
目光轉移至亞洲。
實際上,中國同樣已借助支付寶實現貨幣的數字化。 2011 年,支付寶獲得央行頒發的《支付業務許可證》。如今,其已覆蓋到除中國大陸以外的38 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全球最大的移動支付廠商。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數字貨幣的火熱,中國的數字貨幣市場混亂,比特幣之後演變的ICO 等諸多比特幣衍生品擾亂正常的金融體系,中國對比特幣的態度趨嚴。
印度也推出本土化“支付寶” Paytm。在獲得阿里和軟銀的投資之後,其已進軍財富管理和保險業務,開展跨境貿易。
發展中經濟體的金融業務亦是西聯匯款公司構建全球電子兌匯金融網絡的重要部分,其實現一筆跨國匯款支付大約需要15分鐘的時間。今年2 月,首席執行官Raj Agrawal 表示,其已與Ripple 公司達成合作,雙方將會進行一項基於區塊鏈技術的付款支付試運行項目。
Raj Agrawal 表示Raj Agrawal 表示,“儘管區塊鏈技術能夠給金融行業帶來一些好處,但該技術目前並沒有取得太多實質性成果。所以說區塊鏈技術能否給西聯匯款帶來顛覆性改變,還為時尚早。”
早在3 年前,西聯匯款和Ripple 公司就已經嘗試過合作,但當時未給西聯匯款業務帶來任何重大變化。
底層技術區塊鏈“登台唱戲”
儘管比特幣影響著公眾對區塊鏈的認知,與“絲綢之路”這樣的網絡黑市的種種關聯,不免讓人談鏈色變。隨著比特幣的升溫,一直默默無聞的區塊鏈技術成為熱點技術和話題。比特幣的區塊鏈技術並不等於區塊鏈技術,用戶可以使用這種分佈式記賬技術,而無需使用比特幣鏈道。
無論是比特幣,還是那些不受監督的實體發行的數千種加密貨幣,均摒棄以往的金融概念。借助全新的支付鏈道,才能保證其金融系統正常運轉。而相較於比特幣,區塊鏈技術似乎略受青睞。
萬事達卡CEO Ajay Banga在一次研討會上稱加密貨幣為“垃圾”,並表示,波動如此大的“匿名”單位不能被視為股票市場工具。而Visa 首席執行官Alfred F. Kelly Jr. 也表示,區塊鏈技術和數字貨幣永遠不會像公司的信用卡那樣有用。信用卡是金融科技成功故事的絕佳案例,而比特幣不是,因為區塊鏈交易速度太慢,無法發揮作用。
但其均在原有支付系統基礎上,協調發卡人、持卡人、商家、收單機構以及處理商的分佈式網絡運作,以提升清算速度。儘管這兩個網絡都在進行大規模投資,以使得其鏈道更加高效,但二者並沒有重建全球金融系統的基石,以實現這一目標。
同時,一批勇敢的創新者們正借助分佈式記賬技術,以及由受監督的金融服務公司或政府部門發行數字化資產,在全球範圍內實現實時清算和交易支付。此外,其在現有的、安全的、受監督的環境中進行金融工作,在這些交易端之間使用法幣。
包括金融業在內的傳統行業紛紛上鍊試水,試圖分食這個“大蛋糕”。
在過去一年半的時間裡,我們發現超過140 條關於區塊鏈技術試點的公告,其中不乏支付及其他金融服務的案例。但經過追溯後發現,這些公告中,只有4 個技術試點更新資金投入、服務產出等進一步的落地情況。
一味追逐行業風向投資者們,或許只是為了蹭區塊鏈概念而“燒錢”,缺乏對區塊鏈技術的投資佈局的深耕,最後的結局或許只是一地雞毛。
區塊鏈市場泡沫與價值並存的同時,看似對於區塊鏈技術的狂熱投資也稍顯遜色。
2018 年,全球企業對區塊鏈技術的投資預計達21 億美元,為去年的兩倍,而對網絡安全措施的投資或達970 億美元。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神秘不再,比特幣“走下神壇”
亞馬遜PayPal亞馬遜亞馬遜推出10 年後,其用戶已接近7000 萬,並推出亞馬遜Prime 會員服務;國際信用卡組織Visa(維薩)和Mastercard(萬事達)在推出10 年之後,全球億萬消費者開始信賴並使用信用卡支付。喬布斯的“iPhone 帝國”也已過十年,其手機銷量超12 億部。
比特幣早已退去神秘,名聲大振,但其似乎並未達成中本聰所勾勒的理想圖景。
自身缺陷、黑客覬覦,比特幣“掉粉”
比特幣並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高昂的手續費用令其“掉粉”。此外,冗長的交易時間,過高的交易失敗率導致支付服務商放棄使用比特幣進行支付。
此外,隨著比特幣價值走高,其交易頻頻遭到黑客攻擊及第三方乾擾。網絡安全公司CiferTrace發布的報告顯示,今年前9 個月,通過黑客入侵交易所和交易平台竊取的密碼貨幣飆升至9.27 億美元,較2017 年增長近250%,而被竊取的數字貨幣很難追回。
暗網交易的首選貨幣
75% 的比特幣交易是礦工之間的資金轉移和投機者交易的結果。同時,其依然是犯罪分子的首選貨幣,也是黑客洗錢的“最佳”途徑。由於炒家的介入,加密貨幣的價格漲跌起伏更加極端,套現、割韭菜......加密世界遍布雷池,投機者愈加難以獲利。
美國區塊鏈安全公司CipherTrace 7 月份發布的報告顯示,數字貨幣已成全球犯罪分子洗錢的主要工具之一,在今年已查處的洗錢案中,約12 億美元是通過數字貨幣進行的,而最常用的就是比特幣。
不難看出,比特幣所支持的絕大部分交易本質上是違法的。
支撐價格走高,採礦網絡地域中心化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比特幣之後,加密貨幣跑步入場
由於能源消耗大、過長的交易時間、交易場景難以落地等比特幣自身存在的設計缺陷,加密貨幣市場開始出現形色各異的競爭幣。目前,超過1600 種的加密貨幣在流通。
這些幣種雖然無法撼動比特幣的霸主地位,但其均試圖借助分佈式賬本協議實現資金流動,進而建立自己的支付網絡。創新金融服務以及支付的需要成為其驅動因素。
加密貨幣的出現似乎都在跟隨比特幣的後塵,即實現創新支付。
用戶使用這些加密貨幣的唯一理由,是避開現有的金融服務網絡,以及無需使用流通於傳統金融服務網絡的法定貨幣,進而避開監管。
但無論是比特幣,還是其他加密貨幣,均假定全球金融服務的革新只能在現有的貨幣服務基礎設施之外實現,完全割裂傳統的支付體系,重塑各方之間資金轉移的渠道成了其存在的目的。
加密貨幣世界變幻莫測,繁榮的背後多則是瘋狂的騙局,曾雄心壯志的加密貨幣也銷聲匿跡。為了對沖比特幣等主流貨幣巨大的市場波動,錨定現實中法定貨幣的穩定幣應運而生。據Garrick Hileman 報告稱,目前全球共有57 種穩定幣,其中23 種穩定幣已投入使用,另外34 種穩定幣仍處在測試階段。
穩定幣的出現,意味著加密貨幣在支付領域不再是癡人說夢。誠然,穩定幣似乎也不“穩定”。10 月15 日,被加密貨幣投資者視為“穩”的代名詞的USDT 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暴跌高達8%。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經濟學家Barry Eichengreen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下一個十年,比特幣何去何從?
當喬布斯在2007 年推出首款iPhone 時,其並沒有重塑移動寬帶來實現其蘋果帝國;Jeff Bezos 也沒有完全拋棄互聯網的概念來推出亞馬遜。而“顛覆傳統貨幣概念”的比特幣,10 年間獲得數十億美元的風險投資,並承諾創造出一個引發全球支付革命的金融生態體系。目前看來,距離其兌現承諾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比特幣並未實現其承諾,很大原因在於其並未解決絕大部分用戶的共有問題。這也並不意味著將比特幣全盤否定,其支撐技術在更多領域找到應用的可能性。但是否會像期望的那樣,成為強大的支付工具,目前還無從知曉。
我們大可以想像,中本聰設計比特幣初衷或許只是創建一種更好的支付體系,這種支付體係不受監督、完全匿名,隱藏在公眾視線之外。其並不指望比特幣改變全球支付體系,滿足一小部分人的使用即為其目標,例如對隱私性要求較高的商業場合,哪怕是暗網交易。又或許下一個十年,進化後的比特幣,可以建立起一個穩定的貨幣生態體系,驅動一段前所未有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