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塊鏈風口吹至今天,已經涼了不少。
正值熊市,本來就因為缺少應用而“爭議纏身”的區塊鏈最近更是沒少招黑。不過,不少業內人士認為現在正是行業回歸理性和正常的時候,是踏實做事的好時機。 IOST的創始人鍾家鳴就是其中一位。本期的公鏈101採訪到了他,“我長期看好的行業只有4個,加密貨幣(區塊鏈)、生物科學、AI(人工智能)、能源。”
Use Case 最重要。
Use Case 最重要。行業初期,很多人覺得應該關注基礎設施,但他認為最重要還是use case(應用案例)。 “前幾天,EOS 的TPS 只有1,不是因為它做不到更高,是因為沒有多少人在用。這就是為什麼我一直在強調更重要的是use case,沒有人在用,TPS 做得再高也沒有意義。” 即便有大量看似粗製濫造的應用出來,只要足夠爆款,都會促使更多人了解區塊鏈。這跟互聯網早期的普及過程類似。
用戶體驗的改變不需要顛覆性。區塊鏈的顛覆性被吹捧得太多,鍾家鳴則認為實際上用戶體驗是非常微妙的事情,細微改變可以帶來巨大影響。最好的例子是餓了麼、美團外賣等外賣平台,在有這些平台之前你也可以打電話叫外賣,這改變很細微,但是今天所有人都在用。
二級標題二級標題
Odaily與鍾家鳴的訪談整理如下:
1、所有人都在講擴容很可笑,最重要還是use case
Odaily:IOST 的最新進展和動作是什麼?
鍾家鳴:目前的公鏈,很多項目其實是不可用的,大致是兩類,一種是抄襲EOS 代碼,拙劣版的EOS;還有一些更早,雖然名氣很大,但其實是不可用的,現在勉強可以的只有EOS,可是成本過高,每個開發者至少需要抵押1.5 萬個EOS。
IOST 目前的定位是一個比以太坊性能更高,比EOS 更去中心化的公鏈。在性能方面,IOST 跟EOS 的擴展性差不多,但是對開發者更友好。我們計劃2019 年年初上線,9 月底會上線第二版測試網絡。
我們認為,所有公鏈擴容的目標都是一樣的,主要就做到三件事:
1、去中心化。擴容性更好而且更安全,但需要足夠去中心化,如果拋開去中心化的問題,其實沒有什麼意義。傳統的中心化系統在性能方面遠超區塊鏈。
2、注重落地。為什麼擴容重要,最後還是因為要落地。
3、對開發者友好。以太坊是目前開發者社區最大的公鏈,一是因為先發優勢,二是因為對開發者友好,他們還為此成立了基金會,我們也有類似動作。
除了技術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生態建設。區塊鏈的東西都是開源的,為什麼某個網絡有價值,核心來說還是需要有足夠的生態。比特幣是儲值工具,不需要擴容,以太坊是操作系統,能判斷它的具體價值,為了區塊鏈帶來真實的使用案例。兩者的定位是不一樣的,目前多數公鏈追求的還是後者。
生態建設方面,我們全球有80 多個人,紐約、柏林、新加坡、德國,還成立了一個生態培育基金,現在主要是投資,扶持開發者。
為了啟發開發者,我們自己也在開發一些基於IOST 的應用,就像微軟既做Windows,也做瀏覽器等。公鏈團隊不能指望在公鏈剛上線的時候就有一大堆開發者過來跟你合作。
現在核心來講,真的想讓這個行業體現出價值,必須要用use case(落地案例)。
場景方面,我們現在看好幾個方向:以PGC 為主導的內容分發、to B 的比如公益和傳統金融間的清算,包括針對這些行業提供的送水行業,比如DApp 出來了,有很多不同Token,是不是需要有錢包。雖然市值縮水很厲害,但是它跟互聯網行業是不一樣的。互聯網的競爭已經很激烈;可是區塊鏈才剛開始,而且它改變的是人跟人之間的生產關係,不像互聯網改變的是生產力。今天才是這個行業正常的發展速度,讓大家更踏實地去做事。
Odaily:你認為目前區塊鏈面臨最大的瓶頸或說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鍾家鳴:所有人都在講擴容,其實很可笑;我剛剛說了,最重要還是use case。你知道嗎?前幾天,EOS 的TPS,只有1,不是因為它做不到更高,是因為沒有多少人在用。這就是為什麼我一直在強調更重要的是use case,沒有人在用,TPS 做得再高也沒有意義。這就好比你在1998 年互聯網剛進入國內沒多久,移動互聯網仍未到來,所有人只會發短信,連移動夢網都沒有,你直接開發4G,也沒有人用。
因此,今天更應該做的是克服普通人使用區塊鏈相關應用的門檻。雖然之前的以太貓和Fomo3D 看起來非常粗糙,也都有自己的生命週期,可是這些案例確實不用區塊鏈做不出來。而且,有一些案例讓大家越來越多的人去了解這個東西,啟發開發者,我認為還是很有意義的。行業還處理早期,許多應用都實驗性質的,比如互聯網早期,馬雲做的中國黃頁、開心網等,這些現在都死了,回過頭來覺得產品特別傻,當初誰能想到今天有微信和直播這些應用。
我們自己去開發各種工具、遊戲,以及成立基金會做孵化,都是為了能多去啟發一些開發者,在IOST 上做出更影響力的應用。
我們也正在跟公益機構等合作,我們現在正在合作的一個公益項目跟社會企業Mantra 合作,用買一贈一的方式幫助雲南兒童配眼鏡(用戶買一副Mantra 的墨鏡即同時捐出一副近視眼鏡),區塊鏈則能實現更透明的分享,增加項目的公信力。這些都是區塊鏈可以發揮作用的場景,你可以看看V 神最新發的一篇論文,裡面有論述到不少的場景,不過說得幾乎都是理想狀態了。確實像你說的,現在沒有辦法在募捐和分發過程做到全流程透明,因為沒有辦法讓所有人都使用或接受加密貨幣,現在主要是起到公式和存證的作用。未來會更接近理想狀態。我相信2019 年會出現C 端用戶的use case。
2、用戶體驗非常微妙,最好的例子是餓了麼
Odaily:我們先討論落地,你提到最重要的還是用落地案例,目前大多數落地的還是to B的場景,你認為區塊鏈能如何改變用戶體驗?
根據公開資料
根據公開資料Stack Overflow。(根據公開資料,Stack Overflow 是一個與程序相關的IT 技術問答網站。用戶可以在網站免費提交問題,瀏覽問題在問題頁面,不會彈出任何廣告。 Stack Overflow 建立了一套提升內容的激勵機制,其做法是通過Reputation Point 威望值與Badge 徽章建立起信任評價體系,並且做到對參與者的有效激勵。類似的社區治理模式在專業性高、價值和行業規範相對統一的群體中實現可能性較高。這可能是IOST 認為類似模式更適合PGC 模式的原因。 )
不過我們的設想並不是市場上已有的UGC 模式,我們認為PGC 更適合這種模式,其中的P 是媒體機構。通過token 激勵,社區中會有專業的機構來維護內容,最後用的還是C 端用戶,因此這是對用戶有改變的。同時從開發者角度,如果有這樣的數據庫,做一個今日頭條就會變得簡單很多。先不說中國的市場,在美國等發達國家,如果你想做一個新聞聚合應用,版權成為最初的競爭門檻。一旦我們的內容分發協議得以普及,保證數據中有很多PGC 內容,就會出現成為包含全世界內容的去中心化新聞數據庫,開發者過來可以直接用來build 到很多內容。
Odaily:很多人認為,這些事情互聯網也能做。你怎麼看?
區塊鏈不是純科技的創新,它真的是對社會關係有很重大的改變。你剛剛提到可能區塊鏈的普及需要人觀點的改變,我不同意這點。相反,我認為人的觀念都是社會事件去驅動,就像很多人以前對黃金和宗教概念,很多人對社區沒有任何印象。
美國有家共享出行創業公司Juno,他們最大的特色是給司機分工,希望能夠降低公司的財務風險,以及激勵員工向用戶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區塊鏈其實可以用在這方面,你會說這個東西跟原來的員工持股很像,但是區塊鏈可以提高權益的流動性。雖然這一點在你看來非常微小,但實際上用戶體驗是非常微妙的事情。最好的例子是餓了麼、美團外賣等外賣平台,在有這些平台之前你也可以打電話叫外賣,這改變很細微,但是今天所有人都在用。
Odaily:你覺得區塊鏈到底改變了什麼?
最核心的就是生產關係和信任,還有數字資產的誕生,這原來都是不可能存在。現在改變了信任問題,所以數字資產成為可能。我長期看好的行業只有4個,加密貨幣(區塊鏈)、生物科學、AI(人工智能)、能源。
Odaily:有觀點認為區塊鏈的高冗餘非常浪費,與商業講究效率的原則相悖。
存儲空間不值錢,再者不是所有東西都適合放在區塊鏈上。
3、PoW為什麼比PoS安全:因為處理礦機需要時間成本
Odaily:從技術方面,IOST最大的特點是什麼?
我們最大的特點是PoB( Proof-of-Believability )共識機制。目前的共識機制基本都是對PoS 和PoW 的變種,我們是基於PoS 所做的改進。 PoS 相較於PoW 有什麼問題?理論上兩者相似——算力越大跟持幣越多一樣,都需要成本,而且持有大量算力或Token 的人與網絡利益一致,但操作上我認為就因為一點,使得PoS 不夠PoW安全。那就是賣礦機需要花時間,就讓PoW 比PoS 更安全,礦機需要花很多時間去買和賣,但Token 可以立刻賣掉,因為太靈活了,你的投票權可以通過資金操作馬上激增或者清零。
至於DPOS,本質上是少節點共識,快幾十倍確實是很容易實現的。可是在安全性上無法保證,比如PoS 和PoW 的機制下,如果要做DDos 攻擊,攻擊者很難知道誰是下一輪是誰出塊,但DPoS 的機制下就變得很容易。 EOS 後來還出現很多RAM 的問題,就不細說了。
PoB 則能做到,即便在少節點共識的情況下,還能保證比EOS 安全。主要方式是加入了信用機制,激勵礦工持續做好事。 IOST 中記賬權的歸屬是隨機的,但有一名為servi 的二層token 影響著礦工獲得記賬權的概率,它不可交易,自己產生自己消失。原來PoS 的機制下,持幣者的share 是不不可以被給沒收的,那就導致“富者越富”——只要你有錢,就永遠是你打包,你就更有錢,擁有更大打包區塊鏈的概率。可是,IOST 中的servi 是可以被清空的,一旦某個礦工servi 獲得打包區塊的機會,打包完之後,他原來積累的servi 就會清空,促使他想法在獲取servi。 Servi 可以通過在網絡裡服務獲得,比如驗證交易,維護網絡的安全;不過影響servi 的因素有超過10 個,包括服務器水平、stake(持有IOAT 的比例)等,因此即便你不驗證交易,也有可能獲得記賬權。
Odaily:所以這種方式怎麼能更快呢?
其實我們提升性能的方式也是通過讓更少的節點參與共識。可是,在同一時間段內,IOST 網絡永遠可以選擇裡面名聲較好的人做共識。如前所述,IOST 目前的定位是比以太坊性能更高,比EOS 更去中心化的公鏈。 EOS 的DPoS 機制雖然理論上可以改變出塊節點,但是幾乎沒有人有動力更換。而在IOST 網絡中,參與的共識節點,每分鐘都在換。每一輪選哪幾十個人參與共識是隨機的,當中誰會成為出塊者也是隨機的。一方面對安全性有提升,一方緩解了去中心化。
Odaily:IOST 白皮書提到會使用分片技術,目前進度如何?
分片這個詞很早就有了,從分佈式數據庫中來,之所以火了是因為以太坊說要做分片。這其中有數據一致性問題,在智能合約執行也就是狀態分片的命題中,安全性和數據一致性沒法保證。所以,今天所有說要做分片的項目,最後都變成了只做交易分片,真的在做狀態分片項目的,幾乎沒有。我們性能上的提升主要是通過PoB 實現。分片是很通用的技術,我們長期看好,但是確實還沒有實現。 DAG 根本不是區塊鏈了,就不討論了。
我是Odaily編輯盧曉明,探索真實區塊鏈,爆料、交流請加lohiuming,煩請備註姓名、單位、職務和事由。
我是Odaily編輯盧曉明,探索真實區塊鏈,爆料、交流請加lohiuming,煩請備註姓名、單位、職務和事由。
我是Odaily編輯盧曉明,探索真實區塊鏈,爆料、交流請加lohiuming,煩請備註姓名、單位、職務和事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