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證經濟的發展模式分析
哈希未来
2018-09-11 08:04
本文约10361字,阅读全文需要约41分钟
互聯網數字經濟的關鍵。

一級標題

摘要:

摘要:

正文

一級標題

一級標題

摘要:

摘要:

本文選取市值排名前50的項目,從面向對象、代幣結構、發行方式、分配方式四個維度探討通證的發展現狀,得到以下結論:

1.從數量上來看,支付貨幣類、通用平台類和行業應用類佔比相對均衡,呈現“三足鼎立”的態勢;

2.從代幣結構上看,以一層代幣為主,多層代幣並行發展。其中,支付貨幣類通證均為一層代幣,二層代幣包括五種代幣,三層代幣有一種;

3.從運營角度來看,共識機制和發行方式更加靈活,激勵方式多元化,社區治理融入通證經濟體系的建設。

本文梳理總結了目前通證經濟發展模式。具體來說,趨勢為由一層代幣結構向多層代幣發展,將通證的價值屬性和管理屬性剝離,從而減少通證的價格波動對區塊鍊網絡正常運作的影響。

通證項目的發展模式以其實現目標可以分為三類:以技術完善為目標、以拓展市場應用為目標、以減少市場擾動為目標。其中,

3.當通證經濟體係要求區塊鏈社區穩定,減少市場投機行為、價格波動等影響時,即減少市場幹擾,一般會選擇多層代幣結構。多層代幣結構包括兩部分內容:管理代幣和價值代幣。以社區經營為場景的通證經濟體係都適用多層代幣結構,目前,多層代幣結構的應用場景還比較少,但可以預期其在未來通證經濟體系設計中的巨大潛力。

二級標題

1.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尚不成熟,表現為區塊鏈底層技術尚不完善和區塊鏈技術的運營管理模式不成熟。

1.1. 基本概念

3.通證經濟發展環境混亂,落地不確定性大。表現為兩個方面,1)通證創始人僅把通證經濟作為籌集資金的手段,而不思考慮通證經濟的落地問題,2)通證經濟能否落地以及多久能落地都存在不確定性。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一、 通證經濟概述

1.1. 基本概念

通證經濟(Token Economy)是一種對“通證”(Token)進行管理的經濟。根據通證學派的定義,通證是指可流通的數字權益憑證。作為一種數字化憑證,通證需要具備三個特點:可流通、可證明和有價值。可流通是指通證能在全社會範圍內使用、轉讓以及兌換;可證明是指通證是真實的,能被快速識別的,同時具備防篡改、隱私保護等能力;有價值是指通證只是價值的載體和數字化形態,它需要實實在在的資產權益做支撐。這裡的資產權益包括資產的所有權、使用權以及未來的收益權等。

廣義上的通證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以身份證、信用卡、用戶積分、優惠券等為典型特徵的功能性通證。對於持有人來說,它具備一定的功能。比如身份證能證明持有者的公民信息,信用卡能反映持有者的消費透支程度,用戶積分和優惠券能賦予持有人一定的消費特權等。第二類是以金融衍生品、債券、期貨合約和股票為特徵的權益性通證。它對應著持有人在金融交易過程中的獲取未來收益的權利(或者損失)。第三類是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的加密數字貨幣,如比特幣、以太坊等。它利用區塊鏈技術防篡改、可追溯以及分佈式記賬等特點,可以實現通證在區塊鍊網絡上資質可驗證,流通可追溯,個人隱私和交易數據安全可保證。本文所討論的對像是針對第三類通證,分別就其發展現狀和發展規模展開討論。

 

1.2. 通證經濟的特點

2. 通證經濟重新定義生產關係。當資產權益通證化後,其流通是發生在區塊鍊網絡的,區塊鏈技術保證了整個流通過程公開透明,隨時可驗證、可追溯。這不僅極大地降低了交易過程中的過程監督和審核成本,而且其安全性、可信性、可靠性是以前任何一種交易方式都達不到的。因此,資產權益在區塊鏈上能實現高速流轉和交易,從而使得其價格在市場上也能迅速確認。

二級標題

1.3. 通證經濟的發展

隨著區塊鏈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應用場景選擇通證化。從通證項目的數量來看,根據Elementus統計,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期間,公開眾籌的通證項目數量增長了超過13倍(由13個增至174個),如圖1所示。

從通證項目的類別來看,根據TokenInsight的劃分標準,通證項目分為21類,包括支付貨幣類如比特幣BTC、達世幣DASH和瑞波幣XRP,通用平台類如以太坊ETH、柚子幣EOS和艾達幣ADA,以及內容、娛樂及廣告類如STEEM,物聯網類如ETC、IOTA,通證交易所類如BNB、BTS和ZRX等。其中,支付貨幣類通證的總市值佔比最高(為63%),通用平台類通證次之(27%)。實際上,無論是內容、娛樂及廣告類物聯網類還是通證交易所等,都是通證經濟的具體應用,因此,本文將其歸為一類,稱為應用類。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二、通證經濟的發展模式

自2008年中本聰提出比特幣後,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的通證經濟正式誕生。該技術去中心化的設計為買賣雙方之間的交易關係帶來了新的變革。它打破了當前以物資所有權為基礎、以中心化機構信用背書為基礎的經濟關係。隨著區塊鏈技術的進步以及項目應用逐步落地,通證經濟從技術複雜度、內容深度和廣度都有極大地提升。但比特幣在通證經濟體系設計的奠基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目前,通證經濟體係依然保持著發行“代幣”的形式,比特幣的框架如共識機制(POW,工作證明)、發行方式(挖礦、區塊設計)、分配方式(挖礦獎勵與交易費用)已成為設計通證經濟體系的範式。

 

為深入分析當前通證經濟體系的特點,本文選取以市值排名前50的通證為樣本,探討目前通證經濟發展的現狀,並進一步從通證經濟的發展脈絡來總結其演變邏輯。

2.1. 通證經濟的現狀分析

對於通證經濟的現狀分析,本節將從面向對象、代幣結構、發行方式、分配方式四個維度探討。其中,面向對象即為通證所屬的類別,這裡的類別如上述所述包括三個:支付貨幣,以推動區塊鏈底層技術實際應用為目的標準化和通用化的公共開發平台,如分佈式開發平台(DAPP)和智能合約,以及服務特定行業的應用類通證,如服務票據金融交易的通證PPT(Populous Token),服務內容娛樂體系的TRX-波場幣等;代幣結構即通證體系代幣層次,例如,以BTC-比特幣為代表的一層代幣結構,以NEO-小蟻幣為代表的兩層代幣結構NEO和NeoGas,以及以斯蒂姆幣-STEEM為代表的三層代幣結構STEEM,SteemPower和SteemDollar;發行方式的內容包括共識機制、代幣的發行總量、初始發行方式如代幣發放的形式以及各參與者所佔比例和代幣釋放的規則;分配方式具體指激勵方式和收入的分紅方式。

本文總結了市值前50的通證經濟體系,如附錄1所示,通證經濟體系的發展現狀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 支付貨幣類、通用平台類和行業應用類三足鼎立

從數量上來看,不同通證經濟體系分類會有差異。支付貨幣類通證最多(數量為21),通用平台類和應用類的通證數量差別不大,分別為14和15。其中,應用類通證以通證交易所、金融交易、物聯網等為主。但整體來看,三類通證經濟數量未出現相差極多的情況(在以太坊出現以前,支付貨幣類通證在數量上佔據絕對的優勢),分佈相對平衡。

圖2 不同通證經濟分類的數量分佈

2. 一層代幣為主,多層代幣並行

從代幣結構上看,當前通證經濟體係以一層代幣為主,多層代幣並行發展。其中,支付貨幣類通證均為一層代幣,二層代幣包括五種代幣,即MKR- Maker、NEO-小蟻、VeChain-唯鏈、ONT-本體和SNT- Status,三層代幣有一種,即STEEM-斯蒂姆幣。其中,STEEM和SNT是內容社交代幣,ONT和VeChain為通用平台類代幣,NEO為數字資產管理代幣,MKR屬於金融股票代幣。

3. 靈活的共識機制和發行方式助力通證經濟的發展

比特幣作為一種基於密碼學的虛擬貨幣,顛覆了傳統的經濟交易模式。但由於是開創性的應用,在去中心化、技術推廣、交易效率、隱私保護等方面不可避免的存在不足。而隨著區塊鏈技術的成熟,通證經濟的發展在發行方式上也愈發靈活。

在共識機制上,從比特幣最早採用的工作證明機制POW逐漸發展到權益證明機制POS和拜占庭容錯機制BFT,到委託權利證明機制DPOS和委託拜占庭容錯機制DBFT,到將各共識機制組合的混合共識機制,如EOS-柚子幣採用的共識機制是BFT-DPOS。為滿足具體通證項目應用的需要,也出現很多個性化的共識機制,如為提升交易匿名程度的零知識證明機制(Zcash-大零幣首例採用),內容社交代幣STEEM-斯蒂姆幣採用的共識機制為腦力一致證明機制Aligned Proof-of-Brain,雲存儲代幣SC-雲儲幣採用的代幣是存儲證明機制Proof of Storage等等。

在初始發行方式上,通證經濟體系根據項目特點、社區經營和技術推廣的需要,除了經典的挖礦釋放外,更加靈活的手段被引入到推動通證經濟體系初期的發展,包括預挖礦、ICO眾籌、風投、空投、打賞等。從整體上來看,挖礦釋放和ICO眾籌為主要的通證發行方式。 ICO資金一般會按比例分發給創始團隊、社區基金會、投資機構和合作夥伴、早期貢獻者、社區建設等。另外,代幣發行總量也從2100萬增加至百億不等,如ZIL(Zilliqa)幣發行總量為210億,XVG(Verge)幣發行總量約為166億等。

4. 多元化的激勵方式提升通證體系活力

在激勵方式上,挖礦獎勵和交易費用節點獎勵依然在當前通證經濟體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特別是支付貨幣類通證如比特幣-BTC、門羅幣-XMR、比特現金-BCH等,以及通用平台類通證如艾達幣-ADA、量子鏈-QTUM等。其中,挖礦獎勵的內容也一些變化,如ETH-以太坊引入固定獎勵和叔塊獎勵,而ETC-以太經典引入固定獎勵、叔塊獎勵和Gas獎勵。

對於應用類平台通證,在激勵方式上一般會根據通證項目的內容做個性化的調整。如比原鏈-BTM(服務於資產上鍊)的激勵內容包括交易費用和(對BTM幣的持有進行)平台利潤分紅,雲儲幣-SC利用PC存儲空間賺取SC幣等。

5. 社區治理融入通證經濟體系的建設

以比特幣-BTC和以太坊-ETH為代表的支付貨幣類和通用平台類通證是不存在社區治理機制的。目前,越來越多的通證經濟體系意識到社區治理機制在推動通證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作用,特別是對於通用平台類和應用類通證,社區治理機制通過二次分配如回購和回饋用戶等方式保證代幣價值和用戶活躍度,作為治理結構,既可以扮演仲裁機構解決爭議,也可作為管理層制定社區發展戰略。

比較有代表性社區治理機制的通證有量子鏈-QTUM、艾達幣-ADA和柚子幣-EOS等,其中,量子鏈-QTUM通過DGP智能合約對區塊鏈社區進行控制,以投票的方式完成對區塊鍊網絡參數修改或通過投票對管理和治理席位進行增加或刪除;艾達幣-ADA設計了一套國庫系統,由部分新生產的通證以及轉賬費用捐贈,通證持有者可通過投票決定如何使用;柚子幣-EOS社區機構擁有賬號凍結、改變代碼和憲法修改等權利。

2.2. 通證經濟的發展模式

當前通證經濟體係無論是從代幣結構、通證分類還是運營方式(共識機制、發行方式、激勵方式和社區治理)相比於最早的通證——比特幣-BTC都有了顯著的提升。從附錄1可以發現,絕大多數的通證是以比特幣-BTC為參考基點發展起來的。每一個通證經濟體系的產生都旨在解決比特幣-BTC在投入運行過程中(可能)存在的“痛點”,如交易信息和用戶信息隱匿性不足,交易確認時間長、區塊小且不可擴容、價格波動、消耗能源大等。本節將重點分析,從比特幣-BTC到當前通證經濟體系的發展脈絡和機理,即通證經濟的發展模式:

1. 發展模式1:以完善底層技術為目標

比特幣-BTC旨在打造一個去中心化點對點的貨幣支付系統,它的特點如下:採用工作量證明POW作為區塊生成的共識機制,每秒只能進行大約7筆交易(即TPS=7) ,區塊大小為1M,採用的核心加密算法為SHA-256。從技術層面來說,比特幣-BTC在運行過程中會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比特幣-BTC並不是完全匿名的,無法提供和現金一樣的隱私程度。使用比特幣-BTC會留下許多公共記錄,也因此存在身份信息洩露的風險。因此,有多種機制被設計用來保護用戶的隱私,如基於CryptoNote技術:字節幣-BCN和門羅幣-XMR,基於零知識證明機制的大零幣-Zcash。

其次,由於礦機和礦池等專業挖礦設施設備的出現,使得在比特幣-BTC挖礦過程中,普通用戶相比於礦機持有者處於絕對的劣勢,最終導致新生成的比特幣-BTC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形成所謂的“偽中心化”。因此,有許多算法被應用到通證以盡可能地減少ASIC礦機相對於CPU挖礦的優勢,如比特黃金-BTG採用的Equihash算法、DCR採用的Blake-256散列算法、雲尊幣- WC採用的SCRYPT算法都是為了減少挖礦專用設備的算力“壟斷”。

再次,比特幣-BTC每筆交易的發生都是要產生交易費用的,而且交易的確認時間很長,對於高頻率、低價值的交易,所需要的交易費用會很高,因此,納諾幣-NANO採用一項名為有向無環圖的數據結構(DAG技術),支持無限次的交易,免費並且即時到賬。

最後,工作量證明POW會造成網絡資源和電力資源的浪費。比特幣-BTC挖礦從原理上就是計算數學題的過程,這一過程需要投入網絡資源和電力資源,而隨著挖礦難度的增加,所需資源的投入會極大地提高。當前,支付貨幣類通證仍然以POW為主,但很多通用平台類和應用類通證逐漸選擇POS、BFT以及一些混合共識機制等。

2. 發展路徑2:以拓展應用場景為目標

由於對比特幣-BTC的支付貨幣屬性先入為主,在其出現後的五年內,通證經濟體係幾乎等同於支付貨幣類通證。這一局面在以太坊-ETH推出ERC20智能合約平台時被打破。自此,基於底層區塊鏈技術應用的公共開發平台逐步成長起來,通證經濟的理念也逐漸為產業界所熟知和認同。比較有代表性的通用平台類通證有以太坊-ETH、柚子幣-EOS、艾達幣-ADA和量子鏈-QTUM等,它們採用的共識機制以權益證明機制POS為主。

隨著通證經濟逐漸落地以及通證種類的增多,誕生了一系列應用類通證,具體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與實際項目結合的通證經濟體系,側重於物聯網應用的埃歐塔-MIOTA和以太經典-ETC,主打內容社交平台的TRX-波場,服務於金融交易的PPT(Populous Token)、比原鏈-BTM平台。另一種是專注從事通證交易的平台,即通證交易所,如幣安幣-BNB和火幣積分-HT。

3. 發展路徑3:以社區可持續經營為目標


4. 通證經濟的發展趨勢

二級標題

總體而言,從技術完善角度設計的通證,旨在解決信息隱匿性、技術推廣、交易效率、能耗大等問題,這一類通證專注於解決區塊鍊網絡的技術難點,強調技術創新和應用場景的普適性,因此,這類通證往往會選擇一層代幣結構,如支付貨幣和以太坊為代表的底層技術開發平台等。而由於目前區塊鏈技術的發展還不成熟,已有的共識機制、加密算法、激勵方式存在局限性,未來的通證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依然會是完善底層技術,因此,一層代幣結構的通證仍會作為未來通證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於服務於應用場景的通證,旨在通證經濟在具體場景的落地,需要將具體應用的需求和通證經濟的特點有機結合,這一類通證追求區塊鏈技術的應用能力,因而會根據場景內容的不同作個性化的調整,因此,這類通證既可能選擇一層代幣結構,也可能選擇多層代幣結構。

圖3 通證經濟體系的發展脈絡圖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三、通證經濟發展的痛點

 

從2008年比特幣-BTC的推出,到2018年正式提出“通證經濟”的概念,通證經濟經歷近10年的發展,在通證經濟的底層區塊鏈技術、應用領域、社會認可度以及外部投資環境等都有極大地提升和改善:從支付貨幣類通證“一家獨大”到多種類通證“百花齊放”,從對區塊鏈技術“糊里糊塗”,到如今“人人都在談區塊鏈”。但是,通證經濟在發展和應用過程中還存在許多難題。

3.1. 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尚不成熟

通證經濟作為區塊鏈技術重要的應用領域,其發展也受到區塊鏈技術發展的限制,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區塊鏈底層技術尚不完善,還沒有出現在去中心化、加強隱私保護、減少浪費、提高交易效率等方面都較為突出的技術體系和評價標準,前三者實際上被稱為“區塊鏈”技術的“不可能三角”。而擁有巨大算力的專用挖礦設備的投入對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的要求進一步提高。

從數量上看,支付貨幣類、通用平台類和應用類通證呈現“三足鼎立”的態勢,但是從市值上比較,三類通證的差距是非常明顯的。如圖4所示,全球通證經濟總市值2,518.20億美元,支付貨幣類通證的總市值佔比63%,通用平台類佔比27%,而應用類通證佔比不到10%。通證經濟以支付服務和去中心化的開發平台為主,以實際項目為應用場景的通證項目非常少,除內容、娛樂及廣告和物聯網技術以外,非金融類的通證僅為1 %,通證項目落地進程艱難。

二級標題

圖4 不同行業分類的通證市值佔比(圖片來源:TokenInsight)

3.3. 通證經濟發展環境混亂,落地不確定性大

其次,通證經濟落地不確定性大。通證經濟體系的設計是一個多維度的問題,不僅涉及到區塊鏈技術,還涉及到金融、制度設計、博弈論等各個方面。但是,當前通證經濟無論基礎設施還是理論指導都不成熟,通證經濟能否落地以及多久能落地都存在很多不確定性,這無疑會使得投資人的信心不足,投資人對通證經濟項目的態度越發保守。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四、總結

通證經濟(Token Economy)是一種對“通證”(Token)進行管理的經濟。其中,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的加密數字貨幣是通證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利用區塊鏈技術防篡改、可追溯以及分佈式記賬等特點,實現通證在區塊鍊網絡上資質可驗證、流通可追溯、個人隱私和交易數據安全可保證。其優勢非常明顯,一方面它擴大了產品或服務的供給渠道,另一方面,它可通過去中心化等手段加速價值的落地。圍繞這一類通證,本文選取市值排名前50的通證,分別就其發展現狀和發展模式展開討論。

首先,本文從面向對象,代幣結構,共識機制與發行方式,分配方式四個維度探討通證的發展現狀,得到以下結論:

1. 從數量上來看,支付貨幣類、通用平台類和行業應用類分佈相對均衡,呈現“三足鼎立”的態勢。

2. 從代幣結構上看,以一層代幣為主,多層代幣並行發展。其中,支付貨幣類通證均為一層代幣,二層代幣包括五種代幣,三層代幣有一種。

3. 共識機制和發行方式更加靈活。在共識機制上,從比特幣最早採用的工作證明機制POW逐漸發展到權益證明機制POS和拜占庭容錯機制BFT,到委託權利證明機制DPOS和委託拜占庭容錯機制DBFT,到將各共識機制組合的混合共識機制。在初始發行方式上,根據項目特點、社區經營和技術推廣的需要,除了經典的挖礦釋放外,其他手段被引入到推動通證初期的發展,包括預挖礦、ICO眾籌、風投、空投、打賞等。

4. 激勵方式多元化。挖礦獎勵和交易費用節點獎勵依然在當前通證經濟體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特別是支付貨幣類通證以及通用平台類通證。對於應用類平台通證,在激勵方式上一般會根據通證項目的內容做個性化的調整。

5. 社區治理融入通證經濟體系的建設。特別是對於通用平台類和應用類通證,社區治理機制在推動通證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扮演著重要角色。

其次,本文梳理總結了目前通證經濟發展模式。對以比特幣-BTC為代表的通證經濟體系的發展路徑分為三類:一是從技術角度出發,解決信息隱匿性、交易效率、能耗大等問題;二是從拓展應用場景出發,將通證經濟落實到更多的項目當中;三是從減少市場擾動角度出發,即減少市場因素(如價格波動)對區塊鏈社區的影響。具體來說,由一層代幣結構發展為多層代幣,將通證的價值屬性和管理屬性剝離,從而使得通證的價值波動不會影響區塊鍊網絡的正常運作。

同時,本文討論了通證經濟體系的未來發展方向:

1. 對於從技術完善角度設計的通證,專注於解決區塊鍊網絡的技術難點,強調技術創新和應用場景的普適性,因此,這類通證往往會選擇一層代幣結構,並且以一層代幣結構為特點的支付貨幣類和底層技術開發平台類通證仍會作為主流發展的通證經濟體系。

 


哈希未来
作者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