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區塊鏈的“變”與“不變” | 2018 POD大會
芦荟
2018-09-10 03:19
本文约4330字,阅读全文需要约17分钟
雲集區塊鏈上下游創業者,一同探討區塊鏈的當下與未來。

核心問題:

核心問題:

核心問題:

區塊鏈處於什麼階段?目前要解決的最大瓶頸是什麼?

怎麼看待區塊鏈這樣一個角色?未來的應用以及跟實體經濟的結合。

區塊鏈領域的變與不變。

核心觀點:

區塊鏈仍處早期,技術問題是當前公鏈面臨的最大瓶頸;

以下為圓桌實錄:

二級標題

以下為圓桌實錄:

  • 核心問題一:區塊鏈處於什麼階段?目前要解決的最大瓶頸是什麼?

主持人盧曉明:這兩年區塊鏈被捧上風口的同時也受到了很多爭議。各位嘉賓認為現在我們區塊鏈究竟處在一個什麼樣的階段?現在你們覺得要解決的一個最大的問題,或者需要突破的瓶頸是什麼?

劉杜然:我覺得區塊鏈行業現在已經過了超早期的發展階段,但仍然是一個非常早期的階段,如果類似於互聯網發展的話,我覺得差不多類似於早期微軟在給大家發光盤普及,對抗網景的階段。

賈瑤琪:從最早2009 年比特幣系統上市以來,已經快十年光景了。整體來說,目前最大的應用場景還是在支付上面,與此同時,以太坊上的智能合約也讓大家看到區塊鏈在未來的潛力。

我認為區塊鏈本身技術上存在很多欠缺:一個是吞吐量的問題,限制了很多開發者去開發更多有意思的應用,因為底層上是不支持的;另一個是智能合約存在各種各樣的漏洞,其安全隱患也導致了很多大的企業不太敢使用;還有一個是安全隱私的問題,在未來,如果區塊鏈真的作為一個底層架構,大家包括大公司將數據保存在區塊鏈上的話,就需要更多的隱私保護。

羅增宇:確實區塊鍊是處於基礎設施的一個階段,不管是技術也好,還是對區塊鏈意識形態的認識理解也好,我認為現在並沒有非常的成熟,都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去沉澱。

李小舟:

李小舟:我覺得現在區塊鏈的發展是在非常非常早期的階段。對於整個行業來說,我認為存在的瓶頸絕對是一個技術問題,到目前為止,區塊鏈上每秒鐘運行十幾次操作的時候,你去想什麼?落地場景大部分都是不現實的。

所以我認為現在大家是應該還是專注於做性能的提升,只有當區塊鏈的性能能夠達到了一定的規模的時候,人們才會去有真正落地的場景應用,它就會自然而然出來,否則一切都是天方夜譚。

  • 核心問題二:怎麼看待區塊鏈這樣一個角色?未來的應用以及跟實體經濟的結合

主持人盧曉明:我們聽完幾位嘉賓的分享,發現他們都認為現在區塊鏈技術處於一個非常早期,但是我們回顧起整個計算機和互聯網發展的歷史,早期也沒有人想過,一個運算等差數列的機器,最後會發展成一個通用計算機。所以現在有人開始在反思,區塊鏈也就是以太坊作為一個通用計算器是不是一個正確的認知?我想問各位嘉賓怎麼看待區塊鏈這樣一個角色?以及它在未來會得到什麼樣的應用?以及跟實體經濟怎麼結合?

劉杜然:我先回答一下這個問題。我們回頭來看互聯網的發展,中間有幾十年發展的過程,即使在互聯網發展的早期,技術受限的前提下,我們也一樣有文字遊戲,有文字的論壇bbs,依然可以找到一些技術的樂趣。

我做的是星途協議,商業上來講它是一次區塊鏈原生互動廣告營銷新模式的嘗試,技術角度來講,我們想定義的是,區塊鏈世界中一種新互動的技術標準。我們想解決現有的互聯網廣告當中的一些痛點,比如數據孤島、對用戶隱私的保護以及生態中涉及到過多的中間方。針對這些問題,加上傳統的互聯網廣告已經非常成熟化、細分化和專業化了,所以區塊鏈很有可能重新洗牌這個行業。那麼這種可能性,這種有趣性,是讓我們非常激動的。

賈瑤琪:其實在這幾年參與到區塊鏈生態以及底層協議構建的過程中,我跟很多朋友以及從業者聊過這樣的一個問題:我們是否將對的技術用在對應的一個場景?例如,最早9 年前,大家可能對公有鏈系統的期望就是做一個在線的交付,但是慢慢的,大家看到了潛力,然後就想在上面跑一些應用。由於在最初設計時,大家沒有考慮到它未來是要作為一個世界規模的分佈式計算機存在的,所以現在才有這麼多問題。

目前來看的話,大家也可以看到包括有非常多的演講嘉賓都講到了,基於區塊鏈的公開透明以及不可篡改性,百度將百科百度放在鏈上,一些大公司將供應鏈的數據放在鏈上,包括一些票據信息放在鏈上。沒人說的準未來或許會有谷歌、Facebook、阿里、騰訊這樣一些互聯網巨頭。

我個人感覺,我們一方面是探索已有的應用場景,另一方面,我還是相信在未來其實有屬於區塊鏈特有的一個應用場景,只不過我們目前還沒有看到,可能是受限於技術,以及大家對這一塊的探索還不夠。但是隨著技術不斷的迭代以及更新,在未來可能會看到一些更加新穎,更加有意思的產品。

羅增宇:我一直關注的就是兩個點: 1、區塊鏈所能夠實現的價值所移;2、區塊鏈所能夠實現的大規模協作方式。這兩個方向,其實都是可深可淺,可以做的很簡單,也可以做的很複雜。

價值轉移的話,之前賈博士提到過,可以從支付這樣一個最小的方式去實現。全球來看支付已經有一定的落地了,我們國內也有針對銀行、證券公司,將聯盟鏈的解決方案應用到清算、憑證票據,我覺得也是非常好的探索的一個方式。

至於協作這一塊的話,就要看到它在透明公開情況下的一個激勵和治理了,這個相對來說複雜一些,因為會涉及到一個經濟模型的建立。我個人認為現在可能有幾個行業方向會比較適合跟區塊鏈的思維邏輯結合起來,也是我們一直在重點看的。

李小舟:

李小舟:很多人反思以太坊這種是不是一個正確的道路?我認為是一個正確的道路,因為在設計一個系統的時候,有一個準則是往往不變的,就是當你在沒有大規模犧牲性能的時候,總是把系統做的越通用,越可編程越好,因為通用以後,性能提高以後,就會有各種各樣的應用在上面應運而生。

區塊鏈如果它僅僅只是做一個支付,它肯定是有它的應用場景跟意義,但缺乏變革性。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大家說區塊鏈的一個很重要的應用場景:轉賬,雙方的交易並不是說我給了你多少錢,而是說你要做什麼以後,我給你多少錢?它整個是必須整體打包的。就跟我剛才演講中給的例子一樣,你要贏了我這盤棋我才給你錢。所以要形成這樣通用的簡單的有條件支付的話,就必須要處理各種複雜邏輯的可編程的區塊鏈平台。

  • 核心問題三:區塊鏈領域的“變”與“不變”

主持人盧曉明:聽完各位嘉賓分享,其實他們都同意區塊鏈對於廣告、遊戲和金融這些行業有很大的改變,但是他們更期待在這個技術完善以後有哪些激動人心的應用。其實幾位嘉賓都是創業者,在最近幾年可能會看到這個領域的一些變與不變,所以接下來幾分鐘,嘉賓們可以用一句話總結這個變與不變。

劉杜然:我是去年加入這個行業,進入這一年,我看到這行業裡不變的是,我們有行業的周期,但是變化的是,這個週期在加速,在放大。

另外一點不變的,我們看到有越來越多優秀的機構、人才、項目進入到這個行業當中;變化的是,優秀的程度是逐漸的增加,像我們做星途協議這個項目,如果一年前做這個的話,我們沒有辦法想像得到傳統一線風投機構的支持和背書,這說明區塊鏈的技術對整個生產關係協作的推進是可以得到主流和大眾的認可和支持的。

賈瑤琪:從技術角度上,不變的其實就是區塊鏈的那幾個特性:去中心化、不可篡改以及公開透明。一直在改變的,就是這個行業技術上、市場上的優化以及更新。大家可以看到越來越多新技術比如說擴容技術、安全、隱私保護技術在融入到區塊鏈裡面,各種各樣的應用場景都是在不斷改變、優化,以及與時俱進的,與此同時,投資機構包括市場也都是在推進區塊鏈整個行業的發展。

羅增宇:嘉楠耘智給自己的定義是一家古典區塊鏈的創業公司,作為創業者來講,不變的是我們一直以來對技術的一個追求。變的是什麼呢?變的其實是隨著整個行業、環境的變化,在佈局上的調整。以前我們會更加的埋頭乾事,現在除了要埋頭乾事之外,還得做生態,還得需要有更多的合作關係,去應對未來某一天區塊鏈整個大行業起來了之後,我們不至於看不懂別人在做什麼。所以我們也會去支持一些創業者,去支持一些我們認為非常好的,有前途的一些團隊項目。

李小舟:

李小舟:我認為整個區塊鏈這個行業,它的變與不變,都是非常的明顯。看短期,這個變簡直是太快了:不停會有各種新的項目出來,也有項目慢慢的消失;放眼來看,整個的商業環境包括政策的變化其實也是非常快的。

但是從一個創業者來講,我們也可以看到有一點不變,就是大家對於技術道路的探索,以及它的方向是不變的。區塊鏈它並不缺人才,因為它所涉及的技術點很多是傳統的分佈式系統、加密學的應用。所以只要大家能夠共同堅定的看好這個方向,就會有越來越多在傳統領域的人才走到區塊鏈行業中來。

主持人盧曉明:我們聽完幾位從古典區塊鏈到新近創業者的發展,可以看到區塊鏈整體呈螺旋上升的態勢。整個不變的是對技術理念的堅信和追求,變的是整個市場對它的認知,以及越來越多進入的資金和人才。我們相信無論是底層設施還是落地、開發者培育,都是區塊鏈從一個技術到行業最後發展成生態的幾個問題。

我相信今天大家聽完嘉賓的分享之後,也對區塊鏈有一些新的思考,我們就一起期待區塊鏈更好的未來,今天圓桌就到這裡結束,我們先請幾位嘉賓回席就坐。

芦荟
作者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