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月5 日,由Odaily 主辦、36Kr 集團戰略協辦的POD 大會在北京舉行。在大會安全分論壇上,資深分析師郝方舟正式發布了《2018年區塊鏈技術安全服務行業報告》,並做了專題演講。
《2018年區塊鏈技術安全服務行業報告》按照“事件回顧-攻擊方式-防禦策略”的邏輯順序,分析交易所、智能合約、錢包、礦池這些業務場景對應的安全問題,並探討區塊鏈安全服務行業的概況與企業案例。
在分享中,郝方舟介紹了研究院的一些發現,比如黑客攻擊去中心化的平台所用的方式,和傳統的中心化平台很不一樣,有的時候還要靠一些創新的思維,他舉了黑客今年攻擊幣安和Fomo3D 的例子,黑客甚至用到了金融知識,以及抓住底層設計機制的漏洞。
根據他的研究,區塊鏈安全事件的高發地集中在業務層和合約層,從業務線來說則是交易平台還有智能合約。
郝方舟還提出,“中心化交易平台可能的演變路徑是擁抱監管,同時也要向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靠近,包括做好實名、託管、建立自己的物理防禦機制”。
以下是演講全文,enjoy:
各位嘉賓下午好,歡迎大家來到安全分會場。我們Odaily 研究院一直希望用更直觀方式向大家呈現更真實的區塊鏈世界。我們製作的一個系列叫《Odaily 圖說》,就是用圖譜展示了行業結構、大公司佈局、代碼抄襲等等問題,有些人在朋友圈見過這些圖。今天我在這裡代表研究院發布2018 年區塊鏈技術安全服務行業報告。
安全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他對立面是風險,但是這兩個詞比較抽象,於是我們在腦海中希望化成一個更具像概念,所以安全和風險長什麼模樣?攻防雙方角色切換是足球運動中的一個核心,這個核心也就是對球的控制權。
我們現在把這套邏輯平移到區塊鏈安全裡來,會發現核心是對信息和資產的控制權,在中間一圈保衛安全的是礦和鏈,更外層一圈就是各類風險,這其中包括技術風險,政策風險,道德風險,投機風險,操作風險等等。風險具有一定的特點,往往是多點複合,意想不到又層出不窮的,這就需要安全要是全方位多流程多環節的。
可是很重要的安全問題,往往卻沒有得到重視。我們會發現,權責往往是發生不清的,標準很難量化,所以我們在寫文章的時候經常問到一個問題,說安全問題有點像是薛定諤的安全,這什麼意思?就是只有在出事的時候我們才會意識到這個問題有多麼嚴重,但是在出事之前,我們不知道一個公司一個產品,或者一項服務他們安全其實是很難判定的中間態。
說到這裡,我們還要先明確一下,當我們談到網絡安全的時候,攻防角色誰來扮演,攻比較好理解,一般就是黑客,防守有政府,有企業,有第三方安全公司,也有用戶自己。
在這裡我想問一下在座各位,有人曾經遭遇過數字資產被盜的事情嗎。忘記私鑰的不算,沒有是吧,那有人的法幣資產在網上被盜過嗎,不管是網銀、P2P 或者是支付寶?
大家從來沒有遭遇過這件事情。其實我們從數據面上來看,現在數字資產總市值已經超過了2300 億美金。根據騰訊安全還有知道創宇上半年的報告,在7 月份之前,數字資產被盜的金額差不多是在11 億美金,這就是說上半年丟幣的差不多是在千分之五所以,
所以,
所以,想進攻區塊鏈,有時要靠一些創新手段。
這裡我舉兩個例子,第一個是今年3 月份的“幣安事件”,應該是3 月7 日凌晨,當時黑客是從API 攻入,提前在其他交易所埋好空單,根本不需要從幣安這塊提現,這種是屬於技術結合一些金融工具的創新手段。第二個例子大家剛才講的Fomo3D。當這個結束之後,很多人懷疑黑客把其他玩家擠出去,最終獲得大筆的獎金,這種是結合底層設計機制的玩法。因為鏈上不僅有信息還有價值,再加上代碼不太完善,現在很多機構並沒有宣傳的那麼全面,相關政策還是暫時缺席狀態,就造成一旦失守,造成巨額經濟損失。
區塊鏈的不安全有一部分來自主觀原因,就是大家的重視程度還不夠,基本上入局的投資者都是稍微有一點點閒錢的人,真正賣房進場的人還是少數。
那麼具體怎麼做防護呢?進攻的突破口一般都是防守建立要塞的位置。現在我們看到一張圖,分別是2011 年到今年,以及今年7 月份之前,區塊鏈受攻擊的面和點的分析。
按技術架構分,業務層&合約層是重災區。按業務場景,交易平台&智能合約是事故高發地。
為方便讀者理解,我們在分類時,參考了安全服務公司的視角,也按行業需求和業務場景討論。
所以,報告以“從事件回顧,到攻擊方式,再到防禦策略”的邏輯順序,分析了交易所、智能合約、錢包、礦池這些業務場景對應的區塊鏈技術安全問題。
先聊交易所。
先聊交易所。去中心化交易所入場,就是瞄準了中心化交易所存在的安全痛點。他們下一步的重心應該是把體驗做好,獲取更大的流量。中心化交易所的演變方向,應該是靠近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做好實名、KYC、託管、冷熱隔離解決方案和其他物理防禦。
再說智能合約。智能合約一旦運行就無法修改,所以代碼審計、形式化驗證越來越重要。公鏈們,還要考慮到底層設計、token經濟上可能出現的安全問題,最好提前諮詢安全團隊。安全服務,更早介入到區塊鏈項目中,也將成為一個趨勢。
報告中還有更多結論,這裡就不展開了。
在報告的最後一part ,我們梳理了區塊鏈技術安全服務行業的概況和典型企業。
發現大家各有切入角度和擅長領域,有的側重形式化驗證,發布了自動檢測引擎;有的注重生態的安全性和隱私性;很多做冷錢包起家的公司則專於私鑰安全存儲方案;也有項目用去中心化的思路,吸引極客,建立社群,一起檢查和修復漏洞。
我們在收錄的10 家區塊鏈安全服務代表企業中,選取了五個典型案例,做了採訪和分析,這個部分也包含了大佬們輸出的經驗和觀點。
最後,要感謝接受我們採訪,給予智慧支持,並對報告提出指導意見的庫神、慢霧、知道創宇、PeckShield、360、CertiK、曲速未來、安全鏈、Bepel。也感謝我同事,這篇報告的主筆,分析師李雪婷。
我也做個小預告,更多的研報、圖說、新聞報導、項目介紹和深度文章已經在路上。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