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大數據時代,數據孤島、數據洩露等問題仍然存在;目前而言,數據量、處理效率和數據安全形成了“數據協作不可能三角”。
對於企業來說,基於原始數據交換的數據協作體系導致數據孤島化,使企業的數據無法發揮更大的價值,如阿里巴巴、騰訊等各自形成了內部的數據。由於商業競爭造成的信任問題,在需要暴露原始數據的傳統技術框架下無法實現協作,讓多方受益。
就個人來說,一方面將數據上傳到網絡使我們獲得了便捷的服務,同時也有數據洩露導致的信息詐騙、侵犯隱私等問題。
Odaily日前接觸到的
Odaily日前接觸到的Points(PTS)項目是基於區塊鏈技術,開發了新型的數據協作協議體系,希望通過數據擁有方的協作實現數據價值最大化,提高身份核驗過程的安全性和效率,解決數據孤島和隱私安全問題。
Points 項目的特點在於建立了可大規模應用的安全多方計算系統;安全多方計算( Secure Multi-Party Computation,簡稱SMPC )是解決一組互不信任的參與方之間保護隱私的協同計算問題,SMC 要確保輸入的獨立性,計算的正確性,同時不洩露各輸入值給參與計算的其他成員。
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採用的技術包括:
零知識證明,在用戶數據接入PTS 時,只有掌握數據的一方才能看到相關數據;
對於已接入的數據,通過差分隱私,讓數據無法對應到數據庫中的任何個人;
在全程數據傳輸渠道進行不對稱加密,以防止傳輸過程中的攔截;
在計算前進行數據混淆及匿名處理,確保敏感數據在過程中不會完整暴露給任意一方。
這樣,就從傳輸到處理多個環節,構建了一套嚴密的安全計算框架。
Points 同時還運用了 GDPR 但是,但是,
但是,如何保證用戶將數據接入Points 網絡之後的隱私問題呢?創始人張佳辰表示,PTS 網絡本身不存儲任何數據,數據通過分佈式存儲,每個數據方各自存儲並維護數據庫。對於用戶來說,所有數據處理和調用歷史完整記錄於鏈上,PTS 可提供API 接口供個人用戶查閱數據使用信息、更改使用偏好和權限或將自己從該數據網絡移除。用戶選項自動在網絡上生效並執行。
在數據協議層實現數據的交換與共享,還有Ocean Protocol(海洋協議)、APEX、Datawallet等。張佳辰表示,與APEX 和Data Wallet 側重於較低頻的個體數據上傳和相對遙遠的通用場景相比,Points 兼顧了企業與個人同時參與數據協作,同時從金融徵信等具體場景切入。此外,Points 還支持與GDPR 的兼容。
對於數據協議層創業的壁壘,張佳辰表示在數據量本身、工程質量和穩定性、架構能力、生態建設能力等方面都存在行業進入者需要解決的問題。
目前的開發進度上,PTS 的最小化可行產品( MVP, most viable product )和第一批用戶身份認證服務( KYC, know your customer )已經上線。該項目將在9 月份上線用於信用評分服務的PTS 信用網絡(PTS Credit Network)。在今年的第四季度,PTS 網絡(主網)、控制接口和App 也將上線。在未來的行業應用方面,除金融領域外,也考慮向醫療研究、廣告等領域拓展。
2018 年初,PTS 完成了800 萬美元種子輪融資。投資方包括風險投資基金丹華資本、心元資本、策源創投、巢生資本及戰略投資方中誠信徵信和本體網絡等。目前該項目正在進行基石輪融資。
聯合創始人創始人張佳辰是哈佛商學院MBA 和哈佛肯尼迪政府學院公共政策碩士,2014 年在與Tim Draper 工作期間了解到區塊鏈行業,曾任小米生態鏈企業Ninebot 機器人業務COO 和亞馬遜高級產品經理,也是北京區塊鏈社區dCamp 發起人和清華大學區塊鏈公開課導師。技術和產品的聯合創始人申嘉晴畢業於卡內基梅隆大學( CMU )計算機系,在微軟和Hulu 有多年的技術項目管理經驗,負責過包括搜索引擎在內的多款大型軟件開發。核心技術團隊有大規模架構、加密業務經驗和社區運營經驗。在顧問方面,PTS 的顧問包括首席科學顧問斯坦福大學張首晟教授、前螞蟻金服副總裁和首席風控官Jason LU 先生以及中誠信徵信CEO 張斌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