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與製作人| 擴容、落地、開發者,公鏈項目站穩未來的必備三角
卢晓明
2018-08-09 05:39
本文约5460字,阅读全文需要约22分钟
區塊鏈所更需要解決的是“你做的東西能不能得到實體接受,比如法律機制的接受”。

曾經你瞧不起的方向,可能反而最後成為了主流。

區塊鏈底層基礎設施發展,近期有兩個比較明顯的趨勢:

第一是圈內開始反思“區塊鏈/底層公鏈的應該承擔什麼角色”?

越來越多人反思,以太坊要成為“世界計算機”的願景,是不是區塊鏈的正確方向

曾經,所有的公鏈都想做一個“更好的以太坊”,想盡辦法要突破鏈上的性能瓶頸。在2017年,某些項目就提出了“多鏈並行”、“行業鏈”、“把子鏈數據放到主鏈上審計”這類概念,不過是否落地,當時圈內大多數人對類概念不以為然。畢竟當時還有一切都需要放在鏈上進行的迷思。

此後,鏈下擴容、Layer 2等思路更為成熟,有更多人開始認可類似方向。 Odaily曾經報導過的NervosTaxaOasis Labs、Celer Network 等項目,雖然對底層鏈的“職能表達”不盡相同,但都採用了分層、分工等類似思路。比如底層鏈負責監督、保證安全,上層鍊主要負責性能;Layer 1負責記錄狀態和清算,Layer 2 負責計算或運行智能合約。

總結起來,各個團隊之所以有些“英雄所見略同”的看法,大概基於以下原因:

1、鏈上擴容存在瓶頸,過度追求“鏈上”的絕對共識,難以滿足商業需求同時會犧牲其他方面。即便達到了突破了不可能三角,達到性能上的提高,也可能需要極大的成本,可能並不划算。

2、現有公鏈設計和智能合約與具體商業場景需求存在衝突。比如公鏈“絕對公開透明”的設計無法滿足隱私保護、代碼安全和商業數據保護等需求;甚至說現有智能合約語言本身就不夠成熟,帶來系統性安全風險,企業不會願意將自身業務全部上鍊。

有些觀察者的思路可能更為“批判”。

Odaily接觸到一位投資人甚至覺得現有的公鏈項目將全部死掉,設計思路全都不對,未來會再起來一批。應用上,Taxa 創始人也猜想,現在大部分項目都只能設想用區塊鏈來解決舊問題, 但是按理說是先有新技術再解決新問題。比如互聯網成熟之前說都想不到有微信、直播,底層也不是為了這些應用設計的。

這些觀點不無道理,但不意味著今天的討論毫無意義,比如曾經的差分機、圖靈機和埃尼阿克(第一台電子通用計算機,採用十進制),都為現代電子計算機貢獻了不少經驗或教訓。

第二是區塊鏈落地或者被大公司認可的案例越來越多,但大多是聯盟鏈。

由於聯盟鏈上信息的訪問權受限,有觀點認為聯盟鏈不能夠算是區塊鏈,屬於分佈式數據庫技術。如果把“區塊鏈”看做一種價值,即滿足“訪問權限向所有人公開”、不受任何中心化組織和個人控制等,那麼聯盟鏈確實被去中心化原教旨主義者認為不是“區塊鏈”。

可是,這種模式卻受到了不少大公司的認可,而且採用這種模式的創業公司起碼先做到了業務落地。Odaily最近梳理了國內大公司的區塊鏈佈局,得出的結論也依然是,巨頭們的佈局以to B 方向的聯盟鍊為主。其中還不包括平安壹帳鏈壹企銀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雲平台、宜信的翼啟雲服等大型金融集團的佈局。因此,從商業落地上說,聯盟鏈顯然是有價值的。

或主打公鏈擴容,或強調商業落地。

Odaily最近採訪了基礎公有鏈本體(Ontology)創始人李俊,討論了本體具體體系設計、背後對區塊鏈角色的理解,以及對上述行業問題的看法。李俊認為,擴容和落地應該是公鏈團隊需要同時努力的兩個方面,此外還有降低開發者門檻。

在具體做法上,基礎鏈的性能和通用模塊由本體團隊主要解決;行業落地上,本體主要依靠的是合作夥伴,包括COT物聯網區塊鏈同行平台、DAD廣告鏈

本體(Ontology)本體(Ontology)本體(Ontology)是公有基礎鏈項目& 分佈式信任協作平台,提供基礎公有鏈,包括分佈式賬本、智能合約體系支持。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一、擴容、落地、開發者,應該同時發力

Odaily:很多人認為擴容是最大的命題,本體怎麼看這個問題?

李俊:本體希望讓區塊鏈支持實際的業務場景,現在區塊鍊主要是數字化的Token。部分原因是因為底層設施的缺乏,底層需要一個彈性和可擴展的平台,本體是希望提供應用當中的通用模塊,以及行業的通用模塊。我們是希望企業做業務上的東西,區塊鏈本身是一個底層基礎平台。如果要用傳統雲計算的角度理解,區塊鏈更像PaaS 和SaaS 的融合。

Odaily:很多公鏈團隊更看重擴容,但似乎本體更看重行業落地,你怎麼看待這兩個方向的差異呢?

李俊:嚴格來講不是兩個方向,本體也在關注底層的擴容,我們的鍊網體係也是一種擴容的方案。我們的共識算法也是一種鏈上擴容的方案,VBFT 其實已經不是一個純的拜占庭協議,而是VRF+DPOS+BFT,對BFT 做了非常多的修改,在去中心化的程度和性能之間做了平衡,可以承載數千節點,達到萬級TPS (VBFT算法介紹)。我們還發布了北斗共識集群,可以讓數千節點參與共識

總而言之,我認為,現階段(1)擴容只是要做的其中一個點,實際上很多業務並不需要在鏈上做撮合,幾千到一萬的TPS 足矣。 (2)區塊鏈所更需要解決的是“你做的東西能不能得到實體接受,比如法律機制的接受”。比如剛剛提到的徵信體系、個人身份和資產管理等,如果未能得到大多數場景的認可,無法發揮實際作用。(3)另一個點是降低開發者門檻,不可能讓開發者從零做起。因此基礎鏈需要提供大量的開發工具、接口、SDK、智能合約模板等通用模塊,讓行業不需要重複造輪子。

Odaily:正如你剛剛提到開發者的重要性,現在公鏈常說“得開發者得天下”,你如何看待這種觀點?

李俊:開發者是一個部分,就像以太坊是一個得到全世界最多開發者的區塊鏈平台,這是其成功的原因。然而,如果你要向主流網絡進軍的話,就需要行業級別的應用,這時團隊也可以去推動這方面落地。本體是並重,一方面是技術社群,一方面是行業。

Odaily:跨鏈協作是本體的項目中比較大的特色,也是擴容方案的關鍵之一,現在進展如何,有沒有遇到什麼難點?

李俊:在跨鏈協作方面我們主要通過協議群實現,我們認為跨鏈不是只需要一個協議就能實現,就像國家之間也有很多種協議,比如貿易協議、文化合作協議、人道主義協議等。根據不同的業務,會用到不同的協議。

本體的協議群大概分三層:(1)賬戶映射協議,(2)跨鏈的數據交換,以實現跨鏈的數字資產交換;(3)共識層面的協議,比如不同的共識集群可以參與不同鏈的共識,比如北斗共識集群中的節點,可以選擇進入哪條鏈做共識集群。

目前,賬戶映射協議已經完成,正在做數據交易和資產交換,簡單來說就是要把ONT (本體的token)用到不同的鏈上。第一步是將ONT 用到不同的業務鏈上,未來可能會把資產映射等用到異構鏈上(即跨不同主鏈,比如跨本體和以太坊),會有對應的資產銷毀機制。

二級標題二級標題

李俊:

李俊:

李俊:區塊鏈並不適合作為存儲,而應該做一個連接器,我知道在哪裡可以找到這些信息,快速找到源頭;此外,它是一個記錄和存證的基礎平台,存放清算和交易的信息。當然,這些的前提是協作,有多家不同的主體在這個網絡中協作。

舉個例子,本體的分佈式身份管理框架(ONT ID),不是集成所有身份信息,而是某個人、企業等,可以對自身身份信息的所有源頭做統一管理,形成一個信任包。比如朋友對你身份的認證等信息還在源頭,被認證者不需要獲取,只是在需要的時候調用。這有點像一個驗證信息的地址簿,你什麼時候想用就什麼時候用,自我管理,自己提供。對於較大型的B 端數據提供方,本體有專門的團隊推動合作;另外我們也開放了接口允許數據方主動介入,生態夥伴和用戶也可以推動數據方上鍊。

又如,本體的整個體系包括公有基礎鏈項目& 分佈式信任協作平台。底層不單是本體的底層網絡,還有鍊網體系、不同的業務鍊等。在基礎鏈之上是分佈式信任協作層,提供分佈式模塊,包括分佈式身份管理框架、分佈式合同模板,這些通用模塊在不同行業中又有通用型的東西。本體提供了協作網絡+ 通用型工具。

至於在具體行業上,合作夥伴對具體業務場景需求更為熟悉,我們可以與他們合作推廣行業落地。具體合作方式包括投資、技術合作等。

如果合作夥伴本身是一條鏈,是基於本體框架做的,用到本體上的通用模塊、開發框架,本體提供了底層的區塊鏈框架,還有通用的身份認證、token體係等。比如COT,我們一起合作做智能物聯網基礎鏈,設備和物品,會通過COT 鏈上交易註冊,本體鏈上也會同步註冊,他們在子鏈上發的token,本體的token 上面也可以流通。共識機制上,子鏈的底層協議可能會調用到本體的協議,有的子鏈會有自己的共識集群,只是與本體公用一個ID身份的驗證;有的可能是融合共識,像側鏈一樣,部分信息錨定到主鏈。

Odaily:根據這個設想,有哪些場景適合區塊鏈落地?

李俊:我舉例說下以下兩個場景。

1、徵信場景。其需要接收來自不同機構和個人驗證信息,自動化程度也低。未來如果可以做到一鍵授權,需求方就能馬上調用,點對點的傳輸,甚至跨越國境和組織傳輸,金融的風控和保險的核保成本也能大大降低。

2、二手車的歷史存證。這同樣需要跨越車商、車廠、維修商、保險等很多不同的實體,行業也需要來自其他各方的信息。

我們目前的行業合作夥伴包括、COT(物聯網基礎層)、PTS (企業金融信息驗證)、DAD (分佈式廣告平台)、Carblock (汽車數據追踪),後續還計劃擴展遊戲和金融行業。

Odaily:要建成這樣一個協作分享平台,似乎難點是在如何讓這些數據源願意上鍊。現在似乎已經有一些企業在做類似平台,他們已經有很多數據源,為什麼還需要區塊鏈?

李俊:確實,歸集數據是有瓶頸的,需要找數據源,還有實時性要求,成本很高。現在還有隱私問題,需要得到數據擁有者的授權。目前互聯網行業的大多數數據變現,並沒有嚴格意義上“經過用戶授權”。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可以說是最嚴格的隱私法案,沒有個人的授權,數據根本用不了。從這個邏輯來講,經過個人的授權之後,其實是更合適,這就是區塊鏈希望做到的願景之一,讓數據來自源頭,得到用戶。如此來自個人授權的管理,完全符合隱私法。

比如一家金融服務公司,原來需要收集足夠數據做KYC,用戶需要要提供10項;在鏈上可以反過來,在區塊鏈上已經收集好了,然後直接提供給服務商,用戶可以一鍵授權。當然,此處的前提是需要數據提供方支持接口,本體也對B 端提供身份數據驗證接口。

二級標題二級標題

三、區塊鏈落地難在從0 到1 ,之後將批量爆發

Odaily:本體非常關注區塊鏈的應用落地,但區塊鏈確實一直受到了“風口上光火,卻只有炒幣沒有應用”的非議。

區塊鏈真沒有火多久,真正火才一兩年。之前大家都盯著數字資產,真正在做底層行業和行業擴展的其實很少,都是在玩幣。所以這個行業才剛起步,還沒有積累到那個階段。

那你認為實體應用區塊鏈,需要多少年?

接下來兩年,會有些案例;未來2-5 年內,會有批量性爆發的東西;5-10 年後會是重要的基礎設施之一。區塊鏈不是萬能,但會是重要基礎設施。

人工智能可說間斷性火了數十年,現在也還未批量爆發性進入實體經濟。

人工智能是單點上的增強,區塊鍊是各方協同,改變整個流程。這意味如果你不用這個模式,就是比別人成本高。因此,我相信區塊鏈的發展是一個從0-1 很慢,但是,從1-10非常快的過程。它的普及難在0 到1,這個過程中需要找到一個點證明它可以降低成本,行業中一個閉環的點。只要你有一個點,證明它是低成本,就必須全行也都會用。

Odaily:本體的生態建設和行業落地情況如何?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我是Odaily編輯盧曉明,探索真實區塊鏈,爆料、交流請加微信lohiuming,煩請備註姓名、單位、職務和事由。

相關閱讀

下一代公鏈,爭奪開發者

被看做公鏈未來的分片技術,究竟離我們還有多遠?

卢晓明
作者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