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一個時代的公鏈,可能是“得開發者得天下”。
幣圈老韭菜講述觸電比特幣的故事,會從買顯卡研究挖礦開始;17年之後的新流量談起入坑EOS或是其它一些市值頗高的公鏈,是從“搶到份額萬事足”開始。
這幾天,EOS被360吹起的風再次送上幣圈輿論浪尖。
一會被曝“史詩級漏洞”;一會BM連番澄清,一會幣圈大佬聲討;一會節點內部分歧。
自誕生之日就得到眾多佈道者加持的EOS,目前融資額已近40億美元,總市值超過120億美元,市值排名第5。長達355天的私募長跑,將在2天后的6月2日迎來終點。然而,主網能否準時上線,誰也不敢妄下定論。
我們來做個粗糙但直白的比喻,如果一家公司在蹣跚學步的階段就上市了,且絕大部分股票掌握在既不為公司出力、也絲毫不關心公司業務,只盼望一朝牛市財、不勞而獲的股民手裡。這家公司是否存亡堪憂?
而這可能就是今天數十乃至數百條公鏈面對的窘境。
一方面,區塊鏈從業的門檻在提高,傳統互聯網人趨利跑步入場,把一套運營、市場、傳播的花樣套路複製過來,讓流量吸納滾動的速度加倍;另一方面,這套“直抵韭菜”的玩法經常跳過社區積累和建設的過程。
比特幣與以太坊都曾經歷被拒絕、被質疑,只有一小撮極客、佈道者、礦工堅信其價值並建設社區的過程。他們作為“中間件”,如槓桿般,撬動了越來越多人,也在這個指數增長中拿到了應得的激勵,推動生態良性壯大。
這種“信仰”並非基於某位大佬的背書,彼時V神名不見經傳,中本聰更是身份不明,連是不是“一個人”也無法確定,社區貢獻者的耕耘、品牌影響力、幣價三者是綁定著螺旋上升的。
之後的“這屆公鏈”,生於安樂,眾星捧月。
一條還不真正存在,在一眾大佬的加持下,已經討論度爆棚、幣值市值第5的公鏈,還留給了未來社區貢獻者、操作系統的開發者多少紅利呢?
而如果沒有貢獻者加入進來,就意味著沒有價值產生,如果增發的Token也只落入幾十個市值管理大戶的口袋,他們能做大概也就是拉盤、砸盤,在漲漲跌跌的間隙中彼此榨乾。
V神在一次採訪中稱自己是“Creator of better ones”,很難想像,下一位“新秩序創世神”麾下的忠實擁躉,不是長期給新世界添磚加瓦的干將,而是舉刀等著收割利益離場的莊家吧?
近日,Odaily採訪了星雲鏈(NAS)的創始人、小蟻(NEO)聯合創始人王冠,針對下一代公鏈的發展可能,我們聽到了很多有意思、且不短視的想法與做法。
星雲鏈由徐義吉、王冠、鐘馥百創立,徐義吉是前螞蟻金服區塊鏈平台負責人、前Google反作弊小組成員、FBG創始人,鐘馥百是前螞蟻金服區塊鏈平台部架構師,徐義吉和王冠也是2013年國內第一個區塊鏈技術社區“比特創業營”的核心創立者,國內最資深的“幣圈”人。
正文
正文
Odaily:NEO是國內最早、影響力最大的公鏈之一。為什麼離開NEO之後,你們又輾轉一圈再次做公鏈?現在做NAS與4年前的NEO比,心態有什麼差別?
王冠:當年做小蟻(NEO)的時候大家都是懵懂的,對底層設計沒有那麼系統的想法,更沒有經驗。NEO對種子期投資人的回報算下來最高有2萬倍,有比較紮實的社區基礎。但也是經歷了幾番市場跌宕,向死而生的。
我們經歷過初期見投資人對方完全看不懂當場離席的時候,也經歷過2015年大家紛紛要棄行業而逃的階段,一批核心的人看到股市向好跳到那邊去了,一批做礦機的遇上幣價暴跌,換成法幣連電費都付不起。一片慘淡,每一次“下車”現在回想起來都是特別符合“邏輯”的事。
也有人很珍視它的價值,我記得小蟻給過做區塊瀏覽器的早期開發者十萬個“小蟻股”,當時幣價大概也一塊吧,他拿了很久。做過貢獻和相信價值的人是獲得了回報的。
但是,早期公鏈的紅利已經過去了。現在的專業化的要求高,對底層設計和技術實現的要求也水漲船高,難度和風險都增大了,畢竟賽道裡有幾百個競爭者。
正文正文
Odaily:在區塊鏈被“妖魔化”的現狀裡下,你覺得最大的問題是什麼?你們特別強調開發者激勵,是覺得他們的價值沒有被足夠重視嗎?
王冠:中國的投資者社區是最有名的了,但在全世界的技術社區不夠有話語權。
我們經常提一個問題,一條公鏈的紅利應該屬於誰?應該屬於早期價值發現者。
這裡包括了各類為社區做貢獻的人。他們認同我的技術願景,在這裡開發、運營、建立生態,我給他們token,他們相信這些token未來有很大的成長潛力,這是一個很通暢的邏輯。
反過來說,如果一條公鏈的價值提前被榨乾了,還沒上線就價格就超出預期價值,誰會來付出實現這個價值?
你不能指望這些手握token的節點都是超人吧,既是投資者,還懂行業,還為社區做開發?
Token經濟學的核心是讓每一次流轉有一個正向的激勵,引導人在生態裡做事情。它不只是一個投機工具和囤積的東西,如果大家都只是簡單的“hold” 、無為大師,這個經濟系統怎麼發展下去?
社區是怎麼形成的?是因為正文
正文
Odaily:星雲的主網在3月底已經上線了,性能如何?目前有多少開發者和DApps?星雲激勵計劃進行得如何?
王冠:星雲鏈的交易處理能力能達到2000+TPS,具備用Javascript編寫智能合約的能力。
星雲激勵計劃做了兩個星期,已經有1890個DApp部署至星雲主網,這個數量已經超過以太坊自問世以來所積累的Dapp總和。
激勵計劃不是單一針對”寫代碼的開發者”的,開發者的邀請人、流量大V,都可以獲得激勵。
活動每週都會舉辦,參與門檻比較低,開發者會使用Javascript就能參與DApp開發,提交DApp和符合一定條件都能獲得激勵,每周也會選出優勝者進行獎勵。
上週的周冠軍是94年的開發者做的紅包應用,他們的思路特別清晰,就是要做一款“民用級”的應用。他們認為基於以太坊的應用其實就兩類:一是去中心化交易所,二是帶點賭博性質的小遊戲,根本沒有“民用級項目”的前例,說來說去能吸引的都是“幣圈流量”。
他們做的是設計上利用區塊鏈onchain的共識機制和去中心化數字資產,正文
正文
正文
正文
正文
正文
正文
正文正文。
通過NR,我們能夠獲知賬戶餘額以外的信息,建立POD共識。
初始時期,我們官方設置了幾個維度,包括區塊鏈賬戶上的資金流動性(交易對其他賬戶地址鏈接數)、資金傳播深度(一次交易可以傳遞到多少賬戶)、互操作性(和其他賬戶以及合約之間的互操作性)。
根據這些標尺,開發者可以結合自身場景衡量區塊鏈中用戶、智能合約、DApp的重要性,有很大的商用潛力,比較早地就可以用在搜索、推薦、廣告等領域裡。
但這幾個元素不是一成不變的。舉例來說,曾經小遊戲中的一個人物可能只有三格血槽,現在復雜的RPG遊戲中,人物可以有魅力值、體力值、敏捷度等等屬性。
我們的生態也是如此,真正發展起來之後,一切協議都在鏈上,根據投票機制,屬性的權重可以增加和改變,某一屬性的權重也可以改變和增加。
正文
正文
正文
正文
關於NF,一個事實是,比特幣的每一次升級都意味著要拿數千億資產做一次測試,這太瘋狂了,導致的後果是社區分裂,一次代碼的問題就讓社區之間反目成仇。
迭代和進化的代價太大了,因此大家也不敢進化和迭代了,只能在老舊體系中裹足不前,這限制了區塊鏈的發展。
一切不可能在初始狀態中就是完美的, NF是為了讓星雲鏈“自進化”,這個邏輯很像DNA。
DNA是自然界中的區塊鏈系統,是典型的分佈式存儲結構。每個人體內都有完整的基因庫代碼。 DNA是依靠共識來進化和傳遞信息的,且傳播方式是點對點的。
人類怎麼繁殖?我們不會把每個人都傳遞到一個母體,再由母體分發吧,這樣中心化的網絡很脆弱,如果這個母體受到攻擊,人類滅絕了。
人類基因是在繁衍生息中不斷適應變量的,基因會一直迭代,甚至自我破壞重組,優質基因最終會生存下來,回到人類的基因庫。
這很像現在討論度特別高的有向無環(DAG)。遭遇病毒也好,進化也罷,都不會是全人類拿基因庫共同承擔風險,大自然會對不同的聚落進行不同的測試。同時,DNA公式的寬容度很高,兩個DNA不盡相同的人依舊有底層的共識,不會因為你跟我不是一個膚色,你就是另一個物種了吧。
說回星雲鏈,就如同上面所述的基因庫,NF是一個向DNA致敬的邏輯。
例如你要在星雲鏈上測試閃電網絡,可以召集社區中的部分人跟你開闢一條子鏈,這次測試不會威脅到主鏈的資產安全。如果驗證成功,閃電網絡的功能就能夠平滑地升級回主鏈,同時,主鏈會基於DIP給予獎勵,你可以分配給參與測試的社區成員。
往前一步,在這次驗證之前,作為主鏈資產控制者,你也可以投資這次研發。你在承擔風險的同時,也獲得了子鏈功能驗證收益的可能,這是很健康的經濟模型。我們的生態在激勵你去嘗試,和進化。
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最近劇情中ICO現實中還能買到的美劇《矽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