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在商用的角度,區塊鏈技術的關隘在於吞吐量。
因此,市面上大多公有鏈將研發的“火力”集中在提升TPS和並發量上,其中又包含兩個方向。一是垂直擴展,改變底層架構,比如提升比特幣區塊鏈交易確認速度的閃電網絡、採用新的共識機制DPoS擴容的EOS等;但垂直擴容一旦突破上限,成本呈指數級增加。二是公有鏈公有鏈
我近期接觸的公有鏈QuarkChain選擇了後者,借助分片技術,實現多鏈並行,在提升吞吐能力和可擴展性的同時,保證網絡的安全性。
QuarkChain團隊核心成員曾供職Facebook、Google等公司,有多年高性能係統開發經驗。團隊於去年年底完成底層設計,今年開始實現原型,據創始人周期介紹,QuarkChain在3月底上線的測試網絡中,TPS可達2000左右。團隊正在開發下一版測試網絡,目標是吞吐量上萬。
同樣上線了測試網絡,講著提升吞吐量的“故事”的還有EOS。事實上,有著社群運營“絕技”的EOS算是目前最接近區塊鏈3.0的公有鏈(或者說是操作系統)。
QuarkChain與EOS的不同在於:
共識機制。 QuarkChain基於PoW做了一定改進,相比EOS的DPoS,QuarkChain節點數更多,去中心化程度高。
底層架構。 QuarkChain採用了“主鏈+分片層”結構。主鏈依靠算力提升雙花攻擊的經濟成本,保證交易安全;分片層負責處理大量獨立交易,同一幣種可以藉助不同分片上的資源(比如智能合約)實現跨分片交易,不會造成主鏈擁堵。
為了幫我們更好理解跨分片交易,週期做了個比喻:
一輛跑車(對吞吐量要求高的DAPP)行駛在鄉間小路(TPS較低的公有鏈)上無法發揮速度優勢。因此,QuarkChain先修了一條高速公路(主鏈),讓跑車“不磨底盤”,再搭建立交橋高速公路的出口(分片層),跑車遵守特定的交通規則(網絡協議),比如打燈換道(跨分片交易),快速到達目的地(實現高吞吐量)。
不久前,我們還介紹過以太坊創始人“V神”在以太坊主鏈上演示分片擴展解決方案。上週,引入分片技術的新加坡公有鏈Zilliqa市值接近16億美元。
既然分片技術越來越被“鏈圈”重視,那分片的門檻是什麼?週期表示,目前將分片技術應用在區塊鏈上尚無成熟案例可以藉鑑,分多少片、如何分片、如何保證安全性等都需要團隊從零探索。
週期在大型互聯網公司經歷過完整的開發週期,對全流程較為熟悉。為盡快驗證技術可行性,QuarkChain選擇Python等語言開發原型,復用已在以太坊上“跑”成熟的智能合約,並希望藉助社區力量逐步完善體系。
QuarkChain已與新加坡區塊鏈PaaS公司Morpheus Labs達成合作;並邀請百位開發者基於測試網絡開發DAPP。週期認為,QuarkChain未來可適用於對吞吐量有較高要求的場景,如支付、去中心化交易所、社交、遊戲等。 QuarkChain主網計劃於年底上線,之後將向閃電網絡、隱私保護等方向延伸進化。
QuarkChain成立近2個月,團隊約有7人,包括3名工程師,目前正在擴張中。
據了解,QuarkChain已完成1600萬美元私募融資(暫未透露資方)。
我是Odaily高級編輯郝方舟,區塊鏈優質項目尋求報導,可加微信nooxika,煩請備註公司+姓名+事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