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虛擬貨幣監管:政府也盯著你的暴富夢,投機盡頭是嚴酷政策
36氪
2018-03-15 10:13
本文约3298字,阅读全文需要约13分钟
從嚴成為大勢所趨。

自第一個比特幣交易所Bitcoin Market2010年在日本誕生,虛擬貨幣的名字就與黑市、洗錢、詐騙如影隨形。其去中心、匿名交易的特點,似乎天生與政府監管相悖而行,卻又符合投機分子的“各種需求”。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技術不斷升級,監管始終趨嚴

比特幣從誕生伊始,就從未離開監管者的視野。從2011年因黑市交易納入美國FBI的視野,到2013年至2014年引發各國政府對虛擬貨幣交易的警告,再到2017年9月份全球的監管潮。毫無疑問,全球監管始終趨嚴。

交易的最本質主體永遠是人,技術不成熟時,比特幣黑市迎來的是FBI的“人肉”臥底,隨著時間的推移,監管者的手段也不斷升級。

2011年2月,比特幣剛剛興起,美國一家名叫“絲綢之路”(Silk Road)的匿名黑市網站,曾利用比特幣進行非法買賣。據BBC報導,該網站建立不久,就有FBI進入該交易網站臥底。 “絲綢之路”存在僅2年時間,就被美國多個執法部門配合查繳。

對比特幣交易的技術手段仍在不斷升級,到2017年8月初,美國國家稅務局已宣布與比特幣安全公司Chainalysis發明可以獲知比特幣錢包的所有者並監測洗錢活動的工具。在此同時,CNBC報導稱,國土安全部已通過升級技術手段更好地追踪用比特幣交易的犯罪活動。

那麼虛擬貨幣投資交易呢?

2013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等五部委聯合印發《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明確視比特幣作為虛擬商品,要求提供比特幣登記、交易等服務的互聯網公司切實履行反洗錢等要求。

2014年,美國聯邦消費者金融保護局以及相關州的對應機構,曾發布多個公告,向金融投資人介紹虛擬貨幣可能帶來的風險,同時接受投資人對虛擬貨幣和虛擬貨幣服務機構的舉報。

更大規模虛擬貨幣相關法律法規出現在2015年至2016年。 2015年,美國紐約州率先將虛擬貨幣納入法律監管。 2016年,美國多個州通過了虛擬貨幣交易相關法案,通過將貨幣定義延伸到任何種類的虛擬貨幣等手段將其納入監管體系。 2016年12月份,日本修訂《支付服務法》增加虛擬貨幣一章。

全球最大、最嚴格的一輪虛擬貨幣監管潮出現在2017年9月份,在這個月,中國、韓國相繼禁止ICO,中國還關停了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交易所。美國將ICO納入SEC(證監會)監管,英國、澳大利亞則相繼對虛擬貨幣交易發出警告。

而2018年3月份,美國、日本及中國的虛擬貨幣監管“口風”繼續趨緊。美國將虛擬貨幣納入SEC監管,一直被認為對交易所較為友好的日本虛擬貨幣交易市場被肅清,2家交易所被關停,5家交易所被責令整改。而中國對虛擬貨幣跨境交易監管的呼聲也愈發高漲。

立法,或是在立法路上

二級標題

立法,或是在立法路上

對於虛擬貨幣,美日已明確立法,美國稅務局、SEC均將虛擬貨幣納入其監管範圍。中國韓國通過相關政策進行監管。法國、德國力推全球監管,而俄羅斯則試圖在今年7月前完成監管框架。

據作者梳理,美國、日本均已立法,將交易所納入監管體系,明確虛擬貨幣定位。

2016年,日本《支付服務法》經過修訂增加了“虛擬貨幣”一章。新增章節引進登記制度,監管從事比特幣等數字資產交易的平台。此後,日本大型商場接受虛擬貨幣作為支付手段。此後,日本還具體制定並公佈了“關於虛擬貨幣交換從業者的內閣府令案”,以及“事務章程第三分冊(虛擬貨幣交換從業者關係)”。法案中所謂“虛擬貨幣交換從業者”,即交易所。由此交易所也在日本政府的監管中。

美國的立法也以交易所為主要抓手。 2017年7月,美國全國統一州法委員會通過了《統一虛擬貨幣經營監管法》(Uniform Regulation of Virtual Currency Business Act)。該法案一共七章,包含對虛擬貨幣服務和產品供應商許可的申請和審批、消費者權益保護、網絡安全、反洗錢和持續監管等內容。此外,美國證監會、美國稅務局均已將虛擬貨幣納入監管範疇。

對於更多的國家來說,其立法還在路上,但監管機構並未停止動作。

2018年2月份,法國和德國敦促各國在3月份的G20財長會上討論加密貨幣監管政策,俄羅斯則計劃在2018年7月前完成對加密貨幣和ICO的監管框架。

中國、韓國雖然並未明確立法,但也通過發佈公告等手段,對ICO、虛擬貨幣交易進行監管。

2017年9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央行)等七部門聯合發布了《關於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下稱《公告》)。 《公告》發布後,中國的ICO發布、交易平台全線關停。 9月中旬,風暴蔓延到了比特幣,中國全國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要求比特幣交易所停止交易並關停。

在中國之後,韓國也禁止了ICO。韓國金融服務委員會(FSC)在2017年9月29日,禁止所有形式的代幣融資。 2017年12月份,韓國政府出台了被成為“原則上禁止”的最嚴虛擬貨幣限制措施,包括禁止金融機構持有虛擬貨幣和進行虛擬貨幣投資,尋求阻止未成年人和非居民進行加密貨幣交易。同時,韓國財政部將考量針對虛擬貨幣徵稅的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近日,韓國對ICO的態度卻曖昧了起來,北京時間3月13日晚間,據韓國媒體報導,韓國政府正在著手製定ICO相關政策。這將為韓國公司在數字加密貨幣市場融資敞開了大門。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中國監管何去何從?

回顧中國最初的監管形勢,比特幣一直被視為虛擬財產,而第三方機構提供比特幣交易服務最開始就被禁止了。而近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也不是說馬上就要拿什麼樣的監管措施”的表態,可能意味著監管層仍在對虛擬貨幣進行觀望。

在2017年9月份七部委發布《公告》前,中國對虛擬貨幣的監管一直參考著一份2013年的文件。

2013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等五部委聯合印發《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反映了當時監管機構對待比特幣的態度:明確視比特幣作為虛擬商品,要求提供比特幣登記、交易等服務的互聯網公司切實履行反洗錢等要求,同時禁止第三方支付等機構為比特幣交易提供服務等。這意味著,中國監管部門將個人合法獲得的比特幣視為虛擬財產。

2017年9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央行)等七部門聯合發布的《公告》指出,代幣發行融資是指融資主體通過代幣的違規發售、流通,向投資者籌集比特幣、以太幣等所謂“虛擬貨幣”,本質上是一種未經批准非法公開融資的行為,涉嫌非法發售代幣票券、非法發行證券以及非法集資、金融詐騙、傳銷等違法犯罪活動,“各類代幣發行融資活動應當立即停止。”

而中國虛擬貨幣監管政策的最新動態,則來自2018年3月9日上午,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記者會上,對外界高度關注的數字貨幣、區塊鏈、金融監管等問題做的解答。

周小川指出,比特幣一類的虛擬貨幣,作為零售支付工具,目前央行沒有認可,銀行系統不接受,也不提供相關服務。未來的監管,首先是很動態的,取決於技術的承受程度,也取決於最後測試、實驗的結果,最後評估的情況,還有待觀察,“也不是說馬上就要拿什麼樣的監管措施。 ”

值得注意的是,周小川提醒投資者:“對一些新產品,一定要學懂了再考慮去用,用的話要自擔風險,自己搞清楚,也不是完全靠監管管得住的。”

未來,全球的監管環境將如何變動?作者後續將推出“數字貨幣政策週報”對此進行持續關注,敬請期待。

36氪
作者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