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年輕時有幸在巴黎生活過,以後無論你走到哪裡,巴黎都會一生追隨著你,因為巴黎是一場流動的盛宴。” --- 《流動的盛宴》
這份海明威的隨筆,在加密世界里大致可以變成:
“如果你年輕時有幸在幣圈生活過,以後無論你走到哪裡,投機都會一生追隨著你,因為投機是一場流動的盛宴。”
最近,它流向了friend.tech。
在沉悶又折磨的熊市裡,一個創新又讓人投機fomo 的項目,很容易將流動的注意力全都吸引過去。
旁氏、空投預期、融資消息鬧動靜和買賣份額...friend.tech 看上去主打social,本質上還是fi。捫心自問大家下載這款軟件,是奔著社交去的嗎?顯然不是。
畢竟在幣圈,不以經濟利益為目的的社交行為,都是耍流氓。
只是,在又一波盛大的投機宴席中,你會是吃肉的那個嗎?截止發稿時, friend.tech 的份額買賣總交易量已超過100 萬,獨立買家已超6.6 萬,獨立賣家2.5 萬..
我現在進去還來得及嗎?在問這個問題之前,弄清楚它“是什麼”和“走向何處”,則更加重要。
七宗罪與舊活新整
friend.tech 的一炮而紅是個意外嗎?是,也不是。
從外部環境看,確實有市場走熊缺乏熱點的原因;但更為重要的,在於產品設計本身。
實際上,從心理和傳播學的視角來看,一款社交(或披著社交的殼)產品若能快速走紅,對人性的洞察功不可沒。在人性弱點方面,天主教的經典七宗罪有:傲慢、嫉妒、暴怒、懶惰、貪婪、暴食和色欲。
在friend.tech 之前, 3 月份來自Arbitrum 上的圖片分享dapp Stealcam,早已向我們上演了一手關於“色欲”,或者說是“偷窺欲”的利用:
用戶可以上傳一張圖,但圖片本身被打碼。其他人可以通過steal(偷取)來查看原圖,但該行為需要支付ETH。每張圖片都可被無限次steal,每一次steal 都會在前一次steal 價格的基礎上增長10% 並加0.001 ETH。
這種“越買越漲”和“買等於擁有權利”的設計,是不是有點friend.tech 買賣股份的味道了?
平心而論,雖然嘴上不說,但你覺得這樣的產品設計和界面下,最容易流傳哪些類型的圖片?
但Web3 抗審查和資產快速流動的特性,造就了Stealcam 當時的流行。兩週不到的時間,沒空投沒token,僅靠自然增長累積交易量就超過了313 ETH。
人性的弱點,不可小覷。
但這種“付款查看打碼圖”的模式,是個新事物嗎,顯然不是。 Web2社交應用們早就玩明白了。
國內的QQ 早就有閃照功能,一個照片只能看幾秒隨後刪除,其他陌生人社交軟件也有打賞看打碼圖和閱後即焚等類似的功能。
類似的,friend.tech 其實也算是上述Stealcam 的舊活新整,並在某種意義上利用了“貪欲”。但其整個產品在啟動、傳播和交易的設計上更加合理:
首先來看交易設計。
與買打碼圖片相同的是,你可以直接買某個用戶的股票份額,買入圖片意味著查看權利,而買入份額則意味著能夠直接與該用戶進行私人對話的權利;同時,受歡迎的圖片會越買越貴,受歡迎的用戶(KOL/大佬/財富密碼高手)的股份必然也會越買越貴。
但與stealcam 不同的是,你看完打碼圖,需要下一個人充當對手盤來買這張圖;friend.tech 則沒有“交易對手”這個概念,你可以直接賣出某個用戶對應的股份,無需一定要有下一個人來買。也就是說你的賣出行為不需要以有流動性為前提,隨進隨出。
為什麼說這個產品利用了人的貪欲?本質原因在於:
誰最有社交影響力,所有人對這件事的認知沒有差別,但買入股份的速度有快慢。由於是鏈接了推特的社交賬號和關係網,你很容易知道誰是大佬;那麼越早買入大佬的股份價格越低,也意味著後來者需要用更高的價格買,你再賣出就能收穫豐厚利潤。因此,很容易形成fomo 情緒。
用一用就能白嫖積分,有空投預期。使用friend.tech 時,菜單欄甚至直接開了個airdrop 的功能,明確告訴你使用產品和活躍是有空投,但目前空投的是積分。至於未來積分有啥用不打明牌,先給你留個念想。這就又很容易讓你覺得可以薅羊毛。
不要忘記,這和單純薅羊毛還不一樣。社交產品是有網絡效應的,想薅羊毛進來的人越多,產品反過來就能吸引更多人進來用,產品本身的體驗也會更好(能找到更多的KOL 或者大佬)。
此外,在產品啟動上:
friend.tech 直接切分推特的社交關係、流量和賬號的影響力,不用從頭到尾自建社交網絡。以股份為鉤子,寄生推特來做傳播和用戶裂變。
這就導致在傳播上,進來的用戶很樂意去分享這款應用,從而基於自己原有的社交圈,來拉更多人進來,最終拉進來的人抬高了自己的股份,也能落到好處。
等等,friend.tech 這個用戶裂變的套路是不是也似曾相識?
拼多多在發展的初期,充分利用微信的巨大流量和已有的社交關係網,發動親友來“砍一刀”,助力的人越多,拉人頭的名額越多,自己離便宜買到心儀的商品越近。
拼多多成功了嗎?成了。為什麼?因為沒人不愛小便宜,尤其是下沉區域。 Web3裡,有人不愛小便宜嗎?不然哪裡會衍生出豬腳飯這樣的概念。
而在用戶裂變套路之外,friend.tech 的業務實際上和“付費訂閱”或者“知識付費”類似。國內Web2的知識Odaily 、小密圈等私域流量玩法早已玩了好幾輪了。
於是,從營銷手段、業務機制和人性洞察上,friend.tech 其實屬於妥妥的舊活新整,每個環節你都能找到成熟web2業務和之前web3產品的影子。
但web3的經濟激勵設計和加密圈的投機氛圍,加之Paradigm 投資種子輪消息的發酵,friend.tech 卻成為了沉悶熊市裡難得一見的爆款。
當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你能從中獲益嗎?
隱患,難抵熱情
越fomo,就越容易忽視風險。
慢霧的安全大佬餘弦在分析完friend.tech 的合約代碼後發現,合約owner 為一個EOA 地址,當前合約中的資產已達2100 ETH 並在持續增長。 (同時也是協議手續費的接收地址)如果owner 權限洩露,protocolFee 可能被修改,用戶將承擔損失。
而且,私鑰中心化託管,這也是個不定時的炸彈。理論上只能寄希望與管理妥當。但作為一個成熟的社交類應用來說,涉及到用戶資產的部分如果以這種形式埋下隱患,隨著網絡效應的擴大,出事後波及的用戶面也會更廣。
此外,有部分KOL 也表示,friend.tech 這種模式很容易產生道德風險:例如某KOL 加入了該產品,對方可以惡意高位故意買進某人份額,而後等待暴跌時對其進行指責或報案。
雖然這種描述多少有些扯遠了,但實際上這也反映了影響力大的用戶入駐friend.tech 的道德困境--- 不入駐,可能會損失很多收益和潛在機會;入駐瞭如果不能持續提供正確且有價值的內容,則容易落人口實,造成聲譽下降。畢竟,份額的下跌很容易與身敗名裂和信任崩塌聯繫在一起。
但常言道,我們不要看一個人說了什麼,而要看他做了什麼。我們從部分英文圈加密推特影響者那裡看到,在理性分析friend.tech 的利弊後,往往也還是會帶上自己的邀請碼。
“我提示了風險,但你也可以試試。”
畢竟,大家都願意追求利潤和嘗試新項目,這麼做不寒磣。加密世界裡也沒有所謂的萬全項目,肯冒風險而上的也大有人在。
以小博大,才是大部分人在加密世界裡行走的信條。
旁氏是旁氏者的通行證
friend.tech 改變了什麼嗎?
看上去,他改變了推特私信的對話模式,但實際上又似乎什麼都沒有變。
首先,目前的數據統計顯示,擁有最高股票份額的,仍然是加密圈裡已有的大佬,如cobie 和zhusu 等。原有的話語權和影響力,看起來只是被同比例的複製到了friend.tech 中。
你買了cobie 和zhusu 的份額,他倆真的會跟你說幾句話嗎?
此外,該產品的結構依然是旁氏的。先進來的人擁有著極高的收益,且依賴於後進來的人對用戶價值達成共識來購買股份,從而進一步推高自己手上持有的相同用戶股份。
對那些10 多天前就已經進場的聰明人來說,他們可能早就運用了科學家的技能,開發腳本、收集整理各種大佬形成數據庫,並監控跟踪這些大佬是否入駐了friend.tech 。一旦有人入駐,他們能夠以一小部分成本從這些具有影響力的大佬那裡購買股票。
模式依然沒變,但熱情似乎不減。
隨著輿論的發酵,越來越多人加入其中。例如今天Y Combinator 總裁的入駐,以及Multicoin 聯創公開表達對friend.tech 的讚賞...
因此,我們似乎不能審慎和嚴肅的將web3裡的一款社交產品,與成熟的web2產品進行對標和比較,並對其旁氏結構表示不屑。
二者的受眾、目的、發展階段和影響範圍都不同,與其挑刺和指責,不如選擇性的參與其中。質疑模式,理解模式,參與模式,恐怕是所有幣圈人的心路歷程。
在幣圈這個規則野蠻,力求爭先的世界裡,旁氏是旁氏者的通行證,審慎則有可能是審慎者的墓誌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