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第三季度,加密市场在波动、创新与监管明朗化的交织下进入关键转折期。主流币种强势上涨,合规边界逐步清晰,安全风险频发,推动行业格局剧烈重塑,动荡中孕育新生。
在这一轮变革中,LBank 凭借其在百倍币挖掘方面的独特优势脱颖而出,强化了其在高潜力资产领域的领先地位,并正在重塑交易所在加密普及中的关键角色。为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战略布局与对行业未来的判断,Odaily 特别专访了 LBank Labs 负责人、LBank 合伙人 Czhang。
问 1:您能否介绍一下自己在 LBank 的角色,并简要说明 LBank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得了哪些成就?
Czhang:我目前担任 LBank Labs 的负责人,同时也是 LBank 的合伙人,主要聚焦于平台的整体投资战略、项目孵化体系以及创新方向的构建。如今的 LBank,早已不再只是一个提供早期加密项目交易的平台,而是在优质项目的发现与成长过程中,逐步演变为关键的推动者角色。
目前,LBank 用户规模已突破 1500 万,日均交易量达到 49.8 亿美元(2025 年第二季度环比增长 24.5%),逐步成长为百倍币项目的重要集聚地。这背后,离不开我们“极速上币机制”以及以散户用户需求为导向的项目发现逻辑。LBank 的定位,从来不是“追随者”,而是那个在下一轮浪潮到来前,最早吃螃蟹的人。
问 2:在当前竞争激烈的中心化交易所(CEX)格局中,LBank 的差异化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Czhang:在这个“慢者出局”的市场中,LBank 的核心优势在于速度与百倍币的发现能力。
首先,我们推出了「LBANK EDGE」专区,专注于高风险、高回报的资产,例如 USELESS(涨幅达 +7,485%)和 LAUNCHCOIN(涨幅高达 +15,194%)等项目,往往能在市场尚未察觉前实现优先上币,占领先机。同时,我们也整合推出了「xStock」——一个具有突破性的创新平台,支持如 $MSTRX 和 $CRCLX 等币股联动资产的交易,成功切入了美股市场的增长红利。
在用户增长与留存层面,LBank 通过上线「90 天积分制忠诚度计划」,对用户激励机制进行了全新重塑,使得平台奖励与用户活跃度紧密挂钩,进一步增强用户黏性,并灵活应对当前 CEX 行业格局的持续变化。
安全层面,我们始终坚持“零容忍”原则,并与 CertiK 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全面提升平台对外部安全威胁的响应与防御能力。
可以说,速度、创新和信任,构成了 LBank 在 CEX 高速竞争赛道中的三大核心护城河。
问 3:作为 LBank Labs 的负责人,您在评估投资项目时最看重哪些核心要素?
Czhang:我们在项目评估上非常审慎,重点关注三个核心维度:
- 可持续的经济模型:项目必须具备明确的长期价值创造路径,而不仅仅是短期的投机性上涨;
- 颠覆式创新:我们支持那些在 DeFi、RWA 或其他新兴赛道中构建基础设施或重塑用户体验的团队;
- 强执行力:创始团队是否具备专业能力与在高压环境下推进项目落地的执行力,是我们评估中不可妥协的重要标准。
除此之外,我们也会综合考量项目的代币经济设计、社区热度以及合规适配能力,以确保其具备长期发展的韧性与弹性。对我们而言,投资的目标并不是去盲目追逐短期风口,而是坚定地去赋能那些真正有能力构建 Web 3 未来的 builder 们。
问 4:美国最近通过了两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加密法案,您认为它们将如何影响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Czhang:这些法案的出台,标志着加密行业从“监管真空”迈向“支持创新”的制度框架,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变。它们不仅是政策工具,更是向全球释放出的一个清晰信号——加密正从边缘产业逐步走向全球金融体系的核心位置。
这种监管上的明朗化,极大降低了机构参与的门槛,尤其推动了稳定币赛道的合规化进程和交易活跃度的大幅提升。过去,监管被视为加密发展的主要障碍;而现在,它正成为推动行业成熟的加速器,为区块链技术参与重塑全球金融基础设施铺平了道路。
问 5:2025 年 7 月 30 日是以太坊成立 10 周年。ETH 的反弹背后是什么驱动力?您对它未来的发展有何看法?
Czhang:比特币是“数字黄金”,象征着价值存储;而以太坊,则正在成为全球金融基础设施与结算层的核心。
当前 ETH 的复苏,是机构采纳与底层结构性升级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以太坊基金会在治理机制上的改革重塑了市场信心;另一方面,现货 ETF 的持续资金流入,以及越来越多企业将 ETH 纳入财务储备,也进一步巩固了其“机构资产”的市场定位。
与此同时,质押机制的优化有效压缩了 ETH 的市场流通供给,增强了其价格韧性。目前 ETH 已稳定运行于其 MA 7(日均线)上方,技术走势和基本面表现都呈现出强劲态势。
展望未来,以太坊将继续作为 Web 3 的核心底层基础设施,为 DeFi、资产代币化(RWA)以及可扩展生态提供坚实支撑——它不仅是过去十年创新的承载者,更将是未来十年加密变革的基础性力量。
问 6:像摩根大通、花旗这样的大型传统金融机构正在加速布局稳定币和 RWA(现实资产代币化)。这一机构级“涌入”背后的驱动因素是什么?
Czhang:这不仅是一种趋势,更代表着全球金融结构正在经历一次深层次的重新配置。
GENIUS 法案的落地为机构资金进入加密市场提供了明确的合规路径,也释放出监管拥抱创新的积极信号。当前,稳定币的总市值已突破 2,650 亿美元,在跨境支付和链上流动性方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效率与确定性。
围绕 RWA(现实世界资产)和数字货币底层基础设施的主导权之争已经全面展开。无论是传统金融巨头,还是敏捷的加密原生力量,谁能率先完成战略布局,谁就有望掌握未来全球资产流动和价值转移的核心话语权。
问 7:MicroStrategy 的比特币储备战略激发了日本 Metaplanet 等企业的模仿热潮。这种模式是否适合更广泛的企业采用?
Czhang:MicroStrategy 的策略堪称比特币配置中的经典范本——它通过资本市场的杠杆机制放大了比特币的涨幅,形成了“买比特币—推升股价—再融资—继续买入”的正向循环,自我强化效应非常显著。但这并不是一种适用于所有企业的普适性模型。其成功高度依赖于几个前提条件:有利的市场周期、廉价的融资环境,以及企业自身对高波动资产的强承受力和坚定信仰。
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这种策略也意味着更高的流动性风险、更大的监管不确定性,以及潜在的市场回撤压力。因此,它更像是一种适用于特定类型公司(例如资产负债表强健、风险偏好极高的科技或加密类企业)的“异类范式”,而非可以广泛复制的杠杆模板。